這種設施在幾十年前可不便宜。
為了更好的保存家族的收藏品,翁萬戈也算是儘心儘力了。
地下保險庫中,擺放了一排排紫檀木製作的架子。
架子上麵擺放的是一個個金絲楠木製作的盒子。
先不說裡麵存放的古籍和字畫。
光是這些盒子都價值不菲。
全部都是清朝初期到清朝晚期製作出來的。
上麵還雕刻了精致的花紋和圖案。
一看手藝就不是凡品。
王修緣隨手打開一個金絲楠木的盒子。
盒子裡麵四周墊著明黃色的絲綢。
一疊書稿放在絲綢上。
王修緣從玉佩空間裡掏出一雙嶄新的棉布手套戴在手上。
小心翼翼的拿起了盒子中的書稿。
【常以正月二月甲乙之日,平旦,沐浴齋戒,入室東向,叩齒九通】
【吞符咀嚼,取朱字之津液而吐出滓著,香火中勿符紙納胃中也。】
他仔仔細細的閱讀完了全篇。
他現在無比清楚,這是唐代的《靈飛經》手稿。
《靈飛經》全名《靈飛六甲經》,是一卷著名的道家經書。
這卷經書主要闡述的是存思之法。
這卷經書的原稿是書寫於唐朝開元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738年。
這卷經書的原作者目前一直沒有確認,不過據傳說可能是鐘紹京所書。
我們後世學習臨摹的小楷版本大多都是這個開元二十六年的版本。
全篇一絲不苟、風姿俊逸。
筆鋒順入為主,運筆流暢中卻又十分穩健。
輕而不浮,重而不滯。
於飄逸中見穩妥,於典雅中見遒勁。
是絕對的好書帖。
在明朝之前,這篇《靈飛六甲經》還不是很出名。
不過到明朝末年的時候,這篇經卷被刻入《渤海藏真帖》。
然後自此聲名大噪。
無數書法大家紛紛臨摹這篇經書,成為整個清朝最著名的小楷範本。
其實在明朝之前就有很多人發現這篇著名的書帖了。
著名的書法大家趙孟頫就曾寫過這篇經帖。
要知道趙孟頫有個著名的稱號,那就是元朝第一書法家。
這種牛人都曾臨摹的經帖可想而知其含金量有多足。
王修緣看著書稿最後的落款是趙孟頫。
開心的差點跳了起來。
光是這篇趙孟頫親筆的經帖,扔到拍賣行裡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