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容家,在高考這三天,應言的待遇有很明顯的改變,食物、路程,除了考場上的事情,任何事情都不需要應言擔心。
而應言最擅長的就是考試。
隻有學習的時候,應言得心應手。
回到容家後,有高考擺在前麵,應言需要應對的事暫緩下來。高考這件緩衝結束,衝突、矛盾、差異爭先恐後。
一考完試,許珺就將帶兒子去公安局改名字的事情,提上日程。
在家裡她已經叫“卓霄”,“應言”這個名字隻適合沉寂在過去。
改名字這件事,容家有充分的理由。
錯抱十七年的兒子,自然需要認祖歸宗。
他們是他血緣上最親近的人。
應言在應家沒有好好被對待,他沒有不同意的理由,他們家的兒子也不能夠冠著他人的姓。
許珺在得知應偉康是黎家的管家後與丈夫提起:“也是陰差陽錯,過去我們有見著卓霄的機會。”
容磊頓了一會兒提及親生兒子在考試成績上是學校第一名。
“兄弟兩個腦子都好使。”說起成績,大兒子是名副其實的天才。
許珺可惜自己與丈夫對銘川的學習成績一直不是很在意,不是他們一碗水端不平,隻是對兩個兒子他們的要求不同。若是當初對銘川的學習成績在意,不會不知道同年級的第一名。
容磊說:“親兄弟總是像的。”
過去常說家中兩個兒子一點不一樣。
培養第一個兒子的時候,他們也是頭一次當父母,到了第二個兒子的培養上,他們又有了彆的想法,所以年歲相差不大的兩個兒子,一直很不相同。
許珺說:“還是不同的。”
“卓霄隻有學習成績是好的。”
夫妻兩人對視,大兒子的優秀是方方麵麵的,容卓霄還是錯過了太多的時間。
這不是基因的問題,是培養的差距。
應言需要在意的高考,當年的容韞澤沒有參加。
容韞澤的人生,不需要一個高考狀元來點綴。
按部就班的人生,是牢籠是束縛,作為容家的兒子,他理應自由。
不提讓人挑不出錯處的容韞澤,就是容銘川身上也有許多人難以企及的優點。
成績從來不是唯一。
將成績當成唯一的人,眼界淺薄。
學校需要一個省狀元,而這個“省狀元”,容磊、許珺都不在意的。
十七年的時間塑造的三觀,無法在七天之內變化。
許珺與容磊不急著在高考前讓應言意識到“學習成績從來不是唯一”。
對於回歸的親生兒子,他們理應給出一點耐心與愛。
所謂耐心,在事情上順著少年一些。
其實“學習成績不是唯一”這件事,隨著歲月的流逝,曾經努力學習的大部分人也能夠明白。隻是那需要多年以後,而青春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