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便得多寫幾個字了,語文卷子都尚且這樣了,數學卷子又該怎樣呢?又如何對英語卷子竊竊私語呢?
先來論數學卷子吧!
請計算xxxx
……
這題還算是好的,人家出題人還說了個“請”字,而“計算”二字也是說明了這題是要寫步驟寫過程的,但是偏偏有的題,出題人為了省那一兩個字的墨水錢,就不寫了,如:xxx到xxx的距離有多少?xx的速度有多少?xx用多長時間到達xx,xx與xx的位置關係是怎樣的?xx與xx是怎樣的嗎?
這種題,偏是那種七八分的大題,而看題卻隻能從裡頭隻看得出,人家要的是結果,可老師偏要讓寫步驟,美其名曰:看看你們的解題思路。看看你們是不是抄的。
那這便有的說了:具體思路與老師口頭說,或是寫彆處也是可以的,隻要能證明自己會寫步驟這個步驟是自己寫的便可以了,世界上也並沒有統一每道數學題都要寫步驟這種要求。
同時,卷子上也沒有“為什麼”與“證明”,“求”等被動隱晦的詞,所謂的把步驟寫出來,其實是看那些七八分的大題,留的空子太大了,寫那三個字,兩個詞配不上這麼高的分數吧!
這倒也有老師說過,不寫步驟,誰知道你是抄的還是寫的?
這便引出一個足以讓人瞠目結舌的例子來:倘若我與xx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出生,且我們的姓名也是一樣的,那這是誰抄的誰呢?出生時的姓名尚且不能由自己做主,那這是兩家的父母誰抄的誰呢?而出生時間一樣,這是生得湊巧了還是兩家父母不知誰抄的誰的生產時間;或者是我與xx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出生,且我們的名字一樣了,但是我們卻異父異母,不同姓,那麼,這是兩家的父母誰抄的誰呢?又誰又把誰的名字抄錯了呢?生產時間是不是抄的呢?
一說到這,賀炎便想到了小學時班級裡有兩個人,一個叫張新新,長得很瘦,是一個男生;另一個叫張欣欣,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生。
隻是由此突發奇想地問一下老師,這兩個人的名字雖然字不一樣,但發音卻是一樣的,那麼這兩個名字是誰抄的誰呢?是哪家的家長覺得另一家孩子的名字中“x”的讀音很好聽,於是就抄來了呢?
而既然是抄的,那便有對錯之分,所以這兩個名字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呢?還是說兩個名字都是錯的,亦或兩個都是對的呢?
而回到先前說過的“過程與步驟”上,既然題目中沒有明確地表述出要寫明步驟,那其實是可以不用寫的,甚至說壓根就不需要寫步驟。
就像有個人問我說:今天早上吃了什麼,我隻需要回答他吃了什麼便好,包子,油條,饅頭,還是米湯,豆漿,他並沒有問我說包子是什麼餡兒的,饅頭蒸了多長時間,豆漿裡的沉澱有沒有過濾。
所以做數學題一定要寫步驟是哪個超人類生物想出來的?
難道數學是什麼抽象並且脫離現實的東西嗎?
……
關於數學卷子隻說這麼多了,畢竟後麵還有一個英語卷子。
但終歸賀炎就想問一句話:現在、立刻、馬上,這三個詞有什麼區彆嗎?以前、那個時候、從前又有什麼區彆呢?未來、以後、將來呢?你好、嗨、hello;對不起、抱歉、sorry又是怎樣的呢?
其實,賀炎真該說這麼一句話:把外國話當了主科,是覺得這數以萬計的學生長大後都能出國留學嗎?還是說,咱們國家已經厲害到兼並其他國家的地步了。倘若真是這樣,那也該是他們國家學習我們國家的話,怎得還反過來了,莫不是咱們讓人兼並了去?
想起來“開放”一詞,於是有感而發,姑且說這麼一句能引起公憤的話吧!既然是要學外邊的東西,偷進來了就好好用著,彆自作多情,糟踐人家了。
小學時,賀炎的語文卷子上有過這麼一類題,“把‘把字句’改成‘被字句’”,現在引進了外國話學來了,就要把主動句改成被動句,把過去進行時改成現在進行時,把一般現在時改成一般將來時,把一群學生弄得暈頭轉向的,這倒是想起來一個詞叫:江湖道士了,半身不遂的本事學去了,也隻會糊弄不懂的外行人。
隨之而來的便是那出題人仗著空活半生,以爛熟於心的八股文來欺負學生們不懂外國話了,給一道題,再給4個選項,例如:你打算什麼時候去商場?a、現在;b、立刻;c、馬上;d、一會兒。
翻譯過來都能填得進去,都很合理。當然,出題人可能並不打算好好當人,用騙人的家夥事兒,非得搬出一套說詞來,時態不對,語句不通順,不能放開頭,句中結尾不能放,不能用在xx後麵xx前麵,語法錯誤等等,總之理由是五花八門。
這與外國人學了我們的話,學了我們的文字,再來問我們“汝飯否”豈不如出一轍?我們的教科書亦是如此,一句簡短的話就能辦到的事兒,非得整成冗長繁雜的語句,明明可以說:“你好,請問去圖書館的路是怎麼走的?”
就因為學了自己家的外國話,就得說成這樣的:“尊敬而優雅美麗大方的戴著棕色墨鏡穿著白色連衣裙身型苗條的紅色卷發小姐你好,請問我該用怎樣的方式走哪條路用多長時間才能到達位於xx的xx圖書館呢?”
倘若翻譯過來,這和外國人學了我們的話,然後再對我們說:我無比親愛而完美得無可挑剔的朋友,請允許我耽誤你一些寶貴的時間來像你提問一個十分有趣並且深含哲理的問題,你今天吃飯了嗎?
……
喜歡昨日年少請大家收藏:昨日年少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