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過去,雍州軍對劍門關的進攻並沒有停下,隻是從一開始的突襲戰變成了現在的持久戰。
雍州軍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決策,是因為他們得知蜀國出現了不少內亂,甚至還有陳昊這種連蜀國都難以壓製的叛亂勢力。
有了陳昊這麵旗幟,蜀國的內亂隻會越來越多,到時候蜀國便會不攻自破。
一部分情況正如雍州兵預料的那樣。
因為陳昊取得的成果,導致蜀國境內叛亂越來越多,甚至還有不少打著他的旗號進行起義的。
而蜀國除了北軍之外,其他軍隊都在疲於奔走,到各處平定叛亂。
蜀國之前決定的安定國內,減稅安民的政策的確是實施下去了,但是到了下麵之後,經過士族豪強的一番操作,卻成為了剝削百姓更狠的武器。
一開始,百姓們還真以為朝廷大發慈悲了,但沒想到那些士族豪強卻想方設法掠奪他們的土地,他們的糧食,他們的生命。
有一部分起義軍在經過重重跋涉,突破重重阻礙之後,前來投奔陳昊。
如今的陳昊有三巴地區在手,統治的人口數量已經達到接近八百多萬。
經過這幾個月的發展,陳昊所統治的區域已經收獲了兩次糧食,如今他已經不需要再用從係統裡抽取出來的食物來讓治下的軍隊和百姓來維持生活。
他下發下去的高產種子種出來的糧食實現大豐收,由於他打壓士族豪強,百姓們種出來的糧食大部分都是自己得到,隻有少部分上交給了陳昊。
除了百姓上繳上來的糧食之外,還有軍隊屯的田也豐收。
如今陳昊麾下軍隊的規模達到二十萬,不過真正能夠隨時調遣到任何地方進行作戰的軍隊隻有十二三萬。
剩下的七八萬軍隊全部是駐紮在地方上的駐軍,還有後勤部隊。
就這軍隊數量,如今陳昊糧倉中的糧食足夠吃好幾年。
不僅僅隻是朝廷的存糧多,百姓手中的存糧同樣也很多,有些比較勤勞的人家收獲的糧食足夠他們吃好幾年。
既然有餘糧,他們自然會拿出一部分來換取其他物品,布匹,肉,鹽等等能夠改善生活的物品。
人們不再為吃飯而發愁的時候,就會開始改善自己的生活。
而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會推動商業的發展,市場的需求開始帶動相應商品的生產。
儘管這樣的事情已經在陳昊統治的地盤中出現,但僅僅隻在幾個城池裡出現這種情況。
就算是在陳昊的地盤中,後來被攻占的那些地盤所生活的百姓,如今也隻能靠著陳昊發放的救濟糧來維持今年的生活。
不過到了明年,等他們收獲了糧食之後,他們也能有餘糧拿出來去交換其他的物品。
這種情況,陳昊當然察覺到了。
作為一個從另外一個商業發展得極其輝煌的時代過來的人,他不可能不重視商業。
抑商,在任何時代都有,但抑製的是商人,而非商業,很多人都會把這個概念所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