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貞觀十年,新春的喜慶氣息還未完全散去,皇宮之內,卻是一片彆樣的氛圍。李世民坐在暖閣書桌前,桌上擺放著一摞厚厚的冊子,上麵詳細記錄著諸位親王的情況。他眉頭微皺,眼神專注,似在思索著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一旁的李治,此時年紀尚小,卻也乖巧地站在一旁,好奇地看著父皇。
正月癸醜日,陽光透過雕花的窗戶,灑在屋內的地麵上,形成一片片斑駁的光影。李世民抬起頭,看著李治說道:“治兒啊,今日朕要對諸位親王做些改封之事,這關乎咱大唐皇室的穩定,不得不慎重。”
李治眨著大眼睛,一臉疑惑地繼續看著李世民苦苦思索的表情。
李世民微微一笑,耐心地解釋道:“咱大唐如今日益興盛,這宗室內部也需適時調整,如此方能更好地維護皇室的穩定。”
李治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李世民拿起冊子,一邊看著一邊用幾乎隻有自己能聽到的聲音複述著自己對於分封的改動:“趙王元景改封為荊王,魯王元昌改封為漢王,鄭王元禮改封為徐王,徐王元嘉改封為韓王,荊王元則改封為彭王,滕王元懿改封為鄭王,吳王元軌改封為霍王,豳王元鳳改封為虢王,陳王元慶改封為道王,魏王靈夔改封為燕王,蜀王恪改封為吳王,越王泰改封為魏王,燕王佑改封為齊王,梁王愔改封為蜀王,郯王惲改封為蔣王,漢王貞改封為越王,申王慎改封為紀王。好,就這麼辦。”
李治聽著這一大串的名字和改封情況,小腦袋都快轉不過來了,嘟囔著說:“父皇,這可真夠複雜的。”
李世民笑了笑,摸摸他的頭說:“等你再長大些,就明白其中的重要性了,這每一個安排啊,可都是為了咱大唐的長遠打算。”
消息很快就在皇宮裡傳開了,諸位親王們聽到這個消息後,反應各不相同。
在一處宮殿中,蜀王恪皺著眉頭,心裡有些失落,暗自思忖著:“我這好好的蜀王當得好好的,怎麼就改封為吳王了呢?雖說都是王,可這一變,總覺得心裡空落落的。”
一旁的侍從看出他的心思,輕聲勸慰道:“王爺,陛下這定是有深意的,您向來深得陛下看重,不管封在哪兒,都是為大唐效力嘛。”
蜀王恪聽了,無奈地歎了口氣,點了點頭。
而越王泰,也就是如今改封為魏王的李泰,倒是一臉坦然。他在自己的府邸中,對身邊的謀士說:“父皇既然做了這樣的安排,那定是從大局考慮,咱隻需聽從便是,我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怎麼在這新的封地上有所作為。”
謀士笑著回應道:“王爺說的是,以您的才學和陛下對您的寵愛,定能做出一番成績來。”
二月乙醜日,皇宮的大殿內,氣氛莊重肅穆。大臣們分列兩旁,諸位改封後的親王也都齊聚於此。李世民身著華麗的龍袍,氣宇軒昂地端坐在那象征著無上權力的龍椅之上。他的目光猶如兩道閃電,威嚴無比,但其中又隱隱透露出幾分殷切的期許。隻見他輕啟雙唇,聲音沉穩有力,緩緩開口道:“諸位親王,今日朕在此鄭重任命你們為各地都督,此乃肩負重責大任之舉。朕衷心希望爾等能夠全心全意地為我大唐治理地方,切不可有絲毫懈怠之心,更不能辜負了朕對你們的深切期望!”
話音未落,站在前列的元景便毫不猶豫地向前邁進一步。他恭恭敬敬地向著李世民行了一個標準的大禮,然後挺直身子,鄭重其事地回應道:“陛下請放心,微臣必定會竭儘所能,全力以赴地做好這荊州都督一職。定要讓荊州這片土地變得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以報陛下隆恩!”
聽到元景如此堅定的表態,李世民滿意地點了點頭,微笑著說道:“好!朕深知愛卿之能,對你充滿信心。相信在你的治理下,荊州定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緊接著,元昌和元禮等其他親王也依序走上前來,紛紛領受皇命,並各自慷慨激昂地表達著自己的雄心壯誌與堅定決心。一時間,朝堂之上氣氛熱烈非凡,眾人皆對未來充滿了無限憧憬。
然而,當輪到李泰時,情況卻略有不同。隻見他剛剛張開嘴巴準備說話,李世民卻突然搶先一步開口道:“泰兒啊,朕一直知曉你博學多才,滿腹經綸。原本朕確實有意讓你前往相州一展身手,充分發揮你的才能。但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朕最終還是決定任命金紫光祿大夫張亮暫時代理相州都督之事。至於你嘛,暫且先留在長安吧,因為朕還有其他重要事務需要你來協助處理。”
李泰聽到這話之後,起初整個人都愣住了,他萬萬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安排。然而僅僅片刻之間,內心便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喜悅之情。不過這股喜悅並未持續太久,他迅速收斂心神,麵色重新恢複成平日裡那副恭順謙遜的模樣,然後畢恭畢敬地回應道:“父皇聖明!兒臣謹遵父皇旨意,定會留在長安專心致誌地讀書習文,力求學有所成,日後也好為父皇您分擔憂愁、儘忠效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