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陬邑,張彥走進了城中。
“這城市和後世沒法比啊。”張彥不由的有些失望。
“你這不是說廢話嘛。”
張彥無語:“人家其他的係統什麼的都稱呼主人,要不就不說話,你看看你。”
“你能奈我何。”
張彥再次認命了,不能和這家夥講理。
林中,孔子並沒有講學,而是在和弟子們討論關於大一統的看法。
縱然天幕曝光,但依舊有人向往周製。
這時,顏回看到了張彥:“老師,有位公子在看我們。”
孔子回頭看向張彥:“公子,有何事?”
“沒什麼,隻是來見見孔夫子而已。”
“那公子對大一統是什麼看法。”
孔子不愧是至聖先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雖然隻是第一次見到張彥,孔子依舊是不恥下問。
“這是曆史的車輪,或早或晚遲早到來。”
這時,孔子的學生表達了不同意見:“可是我們已經實施了幾百年的周製,怎可隨意改變?”
“夫子如何看待這件事?”張彥並沒有回答他,而是問向了孔子。
“從前,老夫更傾向於周禮,但天幕出現後,老夫從千古一帝身上看到了仁,對天下的大愛大仁。但至於義,恕老夫沒有看到。”
張彥笑了笑:“沒錯,朱棣造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確實背離了義,但是如果他們不反抗呢?”
“也許他們就會死,而且他們所做的事,無愧於天下,此為仁。”
“夫子說仁、義、禮、智、信,這個仁在第一位。”
“倘若對天下都殘暴不仁,有誰會相信他的義。”
這也是孔子糾結的地方,對於天下,他們是大仁,對於家,他們是不義,很難抉擇。
“夫子,不用那麼糾結,他們是帝王,隻要無愧於天下就夠了,您的道德要求太高了。”
如果都做到了,那就是聖人,可這天下能有幾個聖人?
孔子歎了一口氣:“那公子傾向於周禮還是大一統。”
“我啊,我都傾向。”
孔子不解:“何解?”
“大一統之後再推行周禮。”張彥在學習曆史時,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關於周朝的。
“公子可否解惑?”
“夫子,當年周天子分封諸侯時,那些土地真的都在周天子手中嗎?”
孔子搖頭:“沒有,當時那些土地都,,,,,公子,你是說?”
孔子大驚,仿佛知道了分封的真正意義。
“沒錯,當年周天子分封諸侯,隻不過是讓諸侯去擴張周的領土,讓他們在名義上屬於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