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嗎?”
“實在非常抱歉,陛下。臣能力不足,給陛下添了極大的麻煩。”
“我並不是在責怪你,小村外務大臣。若不是你的努力,我們恐怕什麼都得不到。”
簽署《樸茨茅斯條約》後回到日本的小村壽太郎,在明治天皇的寬慰之下潸然淚下,跪在地上磕頭。
但他的臉上卻浮現了一絲劫後餘生的笑容。
當然,與他不同的是,出席禦前會議的桂太郎總理及其他大臣們完全笑不出來,也根本無法笑得出來。
戰爭的首要目標——旅順和大連,再次如泡影般消散。而在朝鮮半島,日本雖得到了列強對其影響力的承認,卻並未能立即將其變為殖民地。
相比之下,庫頁島那片土地實在是日本都難以管理,曾一度放棄的地方。
甚至連整個島都沒拿到,隻得到一半。
“小村那家夥卻因從俄國人那裡爭取到了一些讓步,而被陛下稱讚了。”
雖然那所謂的讓步,更像是想早日結束戰爭的維特心懷“善意”扔過來的罷了。
不管怎樣,桂太郎雖未曾表露,但心中卻百般苦澀。
“不過,對於這場戰爭中首相和軍隊的無能,我確實感到非常失望。”
“臣無話可說,無論如何都是臣等的過錯。”
麵對明治天皇緊接著充滿鋒芒的言語,桂太郎隻能冷汗直冒,低頭謝罪。
包括山縣有朋在內的所有大本營將領,都深深彎下了腰,仿佛頭都要觸地一般。
雖然他們遭到了天皇的斥責,但他們卻連為自己辯解的勇氣都沒有。
畢竟日軍在俄軍由戰壕、鐵絲網和機關槍構成的防線前表現的完全無力。
士兵的衝鋒在俄軍的機關槍麵前毫無作用,而原本還算奏效的火力攻勢,由於工業能力的不足,炮彈短缺,也無法及時實施。
不過這也絕非因為日軍比俄軍更無能。
俄軍同樣未能突破日軍的防線。
這場戰鬥,即使是在1914年左右,也是一場雙方竭儘全力也難以突破的塹壕戰。
更彆提是在10年前的1904年了,當時的戰術和武器理論本身就無法應對。
但日本的民眾既不了解這些,也不想了解。
他們腦海中隻有一個事實——正是因為無能的指揮官,他們不得不將自己的丈夫和兒子埋葬在心中。
“你這個混蛋,你為什麼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