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他去檢查身體,結果查出是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醫生嚴肅地告訴他,以後一定要控製情緒,不能再生病。
麵對這樣的診斷結果,鴻儒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繼續這樣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否則不僅身體會垮掉,也無法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經過一番艱難的抉擇,鴻儒最終決定放棄教師崗位,離開這個讓他身心俱疲的工作環境
鴻儒媽媽一直希望他能在北京落戶,以便更好地發展。
但鴻儒在老家已經結婚,這給戶口辦理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當時政策規定,已婚人士想要在大城市落戶,需要滿足諸多條件,如夫妻雙方都要符合落戶標準、有穩定的工作和住房等。
鴻儒雖然平反了,但因為種種原因,戶口問題一直未能妥善解決。
他多次前往相關部門谘詢,提交各種材料,卻總是被告知還需要補充這、補充那,或者不符合某些條件。
看著身邊一些未婚的朋友陸續在北京落戶,鴻儒心裡滿是無奈和焦慮。
戶口問題像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他的心口,讓他在北京的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壓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鴻儒在北京的生活越來越艱難。工作不好找,收入微薄,生活成本卻居高不下。
因為鴻儒的媽媽有時候讓弟弟幫忙帶孩子,他去了也不方便。就租了房子,條件簡陋,冬天寒冷的常常讓他感到不適。
加之戶口問題一直懸而未決,讓他對在北京的未來失去了信心。在北京他感覺無家可歸。
在一次與家人的書信中,鴻儒感受到了妻子和孩子對他的深切思念。
字裡行間,滿是對他的牽掛和期盼。妻子在信中寫道:“家裡的孩子每天都在問爸爸什麼時候回來,他想你了。”孩子也在信中畫了一幅畫,畫中是一個大大的笑臉,旁邊寫著“爸爸,我想你”。
這些簡單的話語和稚嫩的畫作,像一根根無形的繩索,緊緊地牽扯著鴻儒的心。他開始反思自己的選擇,是否應該繼續在北京漂泊,還是回到家裡,與家人團聚,過上穩定的生活。
他和母親商量還是想回家。戶口的時候有些渺茫,以後孩子來這邊上學也是會不適應,媽媽說讓靜兒來北京的話,戶口也是問題。
鴻儒與母親商量後,更加堅定了歸鄉的決心。母親雖然希望他能在北京落戶,但看到他在北京的艱難處境,也心疼不已。
她明白,鴻儒在北京的戶口問題確實渺茫,而且孩子將來在北京上學也會麵臨諸多困難,適應問題不容忽視。
母親說:“靜兒來北京的話,戶口也是問題,而且孩子在老家有熟悉的環境和朋友,突然換一個地方,可能會不適應。”鴻儒聽了母親的話,心中充滿了惆悵,但也明白這是現實的選擇。
他決定,春節前就回農村鄉下的家裡,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鴻儒始終無法完全融入這座快節奏、高壓力的城市。
他不習慣這裡擁擠的交通、喧囂的街道,每次出行都讓他感到疲憊不堪;
他也不適應這裡複雜的人際關係和職場競爭,總覺得自己像一個局外人,
難以融入其中。工作上的壓力更是讓他喘不過氣,
高強度的工作讓他身心俱疲
身體也出現了各種不適,
這些都是他內心深處想要逃離北京的原因。
冬天的農村,寒風凜冽,但秋盈的屋子裡卻暖意融融。
她坐在炕頭,腿上鋪著一塊乾淨的布,正專心致誌地學著做鞋。隻見她將一塊塊裁剪好的鞋麵和鞋底,用針線仔細地縫合在一起。
那鞋底是用一層層舊布片粘合而成,厚實而耐磨。秋盈媽媽用錐子在鞋底上紮出一個個小孔,然後用針引著線,一針一線地將鞋麵和鞋底牢牢地縫合在一起。
雖然動作略顯笨拙,但她的眼神中滿是堅定和認真。她知道,這雙鞋是為家人準備的,一定要做得結實、舒適。
拉鞋底是做鞋過程中最費力的環節。秋盈將鞋底固定在一個特製的木板上,然後用一根粗繩子,從鞋底的邊緣開始,一圈一圈地拉緊。
她用儘全力,將繩子拉得緊緊的,讓鞋底變得堅硬而有彈性。
每拉一圈,她都要停下來,仔細檢查一下鞋底的平整度和緊實度,確保每一處都達到了要求。
雖然累得滿頭大汗,但她心中卻充滿了成就感,因為她知道,這雙鞋將為家人在寒冷的冬天裡,提供溫暖和舒適。
除了做鞋,秋盈還忙著紡線。她坐在紡車前,腳踏著踏板,手握著紡錘,將一團團棉花紡成細細的棉線。
紡車在她的操作下,發出“吱呀吱呀”的響聲,仿佛在訴說著農村生活的寧靜與樸實。
她將紡好的棉線,繞成一個個整齊的線團,為接下來的針線活做準備。
在做針線活時,秋盈更是得心應手。
她為家人縫補衣物,將破損的地方修補得完好如初;為孩子們製作棉衣棉褲,讓他們在冬天裡能夠抵禦嚴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