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著這次涼州風波,武威安氏恐怕對大唐要更加忠心,安元壽估計也想衝一衝三品。
果不其然,安神感就興奮的道:“阿耶昔日帶兵平息賀魯反叛,小試牛刀,今蕃賊寇邊,正是大展身手之時!”
王孝傑在後麵也摩拳擦掌,豪氣乾雲的道:“是極是極,建功立業,就在今朝!”
李彥看看兩人,心中有些無奈。
安神感也就罷了,畢竟是禁衛出身,養尊處優慣了,不知凶險。
王孝傑不會以為贏了勃倫讚刃一次,就狂起來了,視吐蕃如無物吧?
曆史上正常發展下去,你會被吐蕃活捉,若不是長得像鬆讚乾布的孫子,如今讚普的老爸,就被嚓哢砍掉了啊!
實際上,吐蕃這個國家的巔峰期並不長,能稱為戰神的大將更是隻有欽陵一位,欽陵死後,就開始和大唐比爛。
但好巧不巧,就是這短短三十多年的巔峰期,給他們碰上了。
難不成要像原曆史那樣,等欽陵連戰連勝,吐蕃國內對這位大論的忌憚達到極致,施以反間計?
那種計策之所以奏效,與其說是計謀高明,還不如講大唐已經輸得夠多夠慘,讓欽陵的威望達到巔峰。
再加上欽陵本人的政治手腕,遠遜於軍事才能,才會被自己人乾掉。
噶爾家族一夜之間跌落神壇,欽陵的弟弟和兒子被迫投奔大唐,反過來為大唐守衛邊州,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進入皇城,帶著王孝傑往兵部而去的時候,李彥就在默默考慮:
“內衛五位閣領,如今已定下了丘英、裴行儉、安元壽三人,還有兩位四品官員會被調任,亦或者由五品提拔上去?”
“接下來朝中主要競爭的,就是這兩位閣領之位了,嗯,還有十二位機宜使。”
“大閣領坐鎮中樞,統帥全局,不會輕動,我看李治都不會重設,畢竟長孫無忌帶給他的陰影太大。”
“閣領其實就相當於戰場上的一軍統帥,機宜使則是將領,作戰一方。”
“現在這些位置,都有許多人眼熱,因為在戰時,立功方便啊!”
李彥知道曆史進展,很清楚內衛的職位,是風險與機遇共存,提著腦袋立功。
但在巨大的利益麵前,內衛的風險,被許多人看輕了。
比如之前武敏之宴會上,那副安插官員的狂態,完全不考慮勝任問題。
這家夥不會是個例。
目前大唐整體的觀念,依舊看不起吐蕃,姿態高傲,不知己,也不知彼。
這樣的內衛重立,對上正當巔峰的統帥欽陵,諜報活動也十分重視的吐蕃,恐怕要吃虧。
那些利欲熏心的官員,死了活該,可惜往往是他們死不了,犯下的錯誤,讓底下無辜的將士白白喪命。
“幸好有裴行儉在,這位大佬提前參戰,應該是涼州真相被揭露後,引發高層重視的結果。”
“我要是能當機宜使,跟在他身邊多學學,就好了。”
李彥琢磨著自己的前程,順帶幫王孝傑辦理手續。
兵部他沒什麼熟人,好在太子黨的身份在,《瑤山玉彩》一拿,令史頓時笑容滿麵,屁顛顛的為王孝傑記功。
等小半個時辰,就辦好了一切,王孝傑驚詫不已,京官什麼時候有這效率?
而定下功勞,再入職內衛,其實就是閣領丘英一句話的事情。
也就是李彥一句話的事情。
於是乎,進入開始漸漸氣派起來的內部駐地後,短短一刻鐘的時間,王孝傑就光榮的成為了一名內衛武德。
外職暫時沒有變化,依舊是正九品下折衝府隊正,在武德衛裡麵算最低等的。
但邁出這一步後,想要獲取功勳,難度上簡直有了天地之彆。
對應到後世,相當於地方駐兵,被調入國安總部,王孝傑內心狂喜,精神抖擻,鄭重行了軍禮:“多謝六郎提拔,孝傑感恩於心!”
“孝傑,陪我去個地方。”
李彥也不客氣,這個年代的知遇之恩,是要口稱恩師的,你客氣了反而是對彆人的侮辱。
果然王孝傑自動代入親隨的位置,嚴陣以待:“去哪?”
“回衛國公府。”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