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忠敬以二館六學身份,康達以州縣學子通過解試,獲得文解,在十月隨貢入都,都是考的常科,即是後世所理解的那種科舉。
但此時還有製科,主要是聖人特詔,專選事才,也就是皇帝下旨,專門開辦一場考試,選拔他所需要的人才。
武周時期,武則天提拔寒門子弟,基本就是通過製科,而非常科。
不過正常情況下,這種模式對於寒門子弟而言,更是地獄。
因為來考製科的,不僅僅是這一屆的學子,曆屆的進士明經以及在職的官員,都可能來參加。
沒辦法,製科一旦選上,基本就能授予官職,不需要再等吏部銓選,很多未來的宰相級人物,就是靠製科出頭,現任官員如果想越級提拔,也可以參與製科,以期得到皇帝的青睞。
反正到了最後,形成的局麵就是,曆代卷王瘋狂湧進一場考試裡,開卷。
這個嗑藥嗑死的張陽,連常科都考不上,還想進製科,下場肯定是渣渣成灰。
而狄仁傑見兩人看好,往後翻去。
接下來十幾頁,都是記錄張陽怎麼去拜訪權貴,遞交詩詞,希望得到重視的。
裴行儉怕李彥不理解,低聲解釋道:“這種風氣是近年興起的,進京趕考的士子,會向各府上啟陳詩,行卷請托,希望在正式考試之前,博一番聲譽。”
李彥道:“裴公,我明白的,衛國公府上,也收到過不少科舉士子的詩詞,我都收下了。”
裴行儉有些奇怪,李彥不像是喜歡聽吹捧的人,就聽他接著道:
“在長安二館六學的士子,但凡有個才華出眾的,吏部上下誰能不知,考官自然也就早早有了印象,看到這類名人的文章,第一個念頭就是好,然後再找優點,效果自不必說。”
“那些邊州外地的士子,在京內默默無聞,如果想和京中士子公平相爭,除了用這樣巴結諂媚的方式自證才華,還能如何?”
“我並無文名,幫不了這些新科士子什麼,所能做的,也就是不要把他們的心血之作棄如敝履了……”
狄仁傑聽得目露感懷,他當年雖無行卷之舉,但若非進士無望,也不會退而求其次,考取明經。
裴行儉則稍稍沉默,歎了口氣:“取士不公,我之過也!”
李彥道:“裴公不必攬責,此事與你無關。”
裴行儉主要負責在職官員升遷,科舉取士的傾向,則掌握在另一位吏部侍郎李敬玄手中。
實際上,六部尚書如果不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養老職,不怎麼管事。
六部真正的掌管者,正是兩位侍郎。
官員的權力,一把手與二把手差距巨大,兩位侍郎之間,也要分個高低。
比如崔守業在刑部多年,根基深厚,就比另一位劉侍郎勢力龐大許多,是刑部一哥。
而裴行儉在吏部固然也德高望重,但論影響力,還是遠遜於李敬玄的。
因為李敬玄已是宰相,同中書門下三品,當年還是李治的侍讀,為聖人親信。
現在不是說這個的時候,李彥重新將目光放回日錄上,臉色很快一變:“後麵幾頁怎麼被撕掉了?”
狄仁傑解釋道:“從後麵的內容看,這幾頁極可能就是講此人如何獲得丹藥的,關鍵在這裡!”
他往後翻,特意指出一段張陽服丹後的描寫:
【吾今方知,雲丹之說果然不假,吾往日心神不一,失其所守,屢試不中!】
【今得此寶丹,自可還精補腦,秉權富貴,妙哉!妙哉!】
【渾身滾熱,腹痛不止,怪吾貪多!此丹雖妙,但不可多服,切記切記!】
……
裴行儉臉色微沉:“張陽既已受過教訓,很清楚丹藥具備毒性,不可貪多,今夜卻一下服用了五枚?雖不排除他中了丹毒,神誌模糊,不能自己,誤服丹藥的可能,但今夜如此多的士子全部中毒,顯然是丹藥被動了手腳,張陽又恰好於此時服丹身亡,日錄還被撕去多頁,看來此人是被滅口了!”
“裴公所言甚是!”
李彥點頭,卻有更深層次的看法,開始踱步:“日錄撕了這幾頁,為何不將整本全部毀去?懷英,你怎麼看?”
狄仁傑等的就是這句話,精神大振,圓圓的臉上露出從容不迫的微笑,也開始踱步:“幾頁紙方便毀掉,想要將整本日錄燒毀,動靜就很大了。”
李彥道:“那為什麼凶手不直接將日錄帶走呢?”
狄仁傑道:“因為凶手不準備離開現場,這本日錄如果留在身上,一經搜查,就全暴露了。”
李彥點頭:“不錯,凶手隻撕去了關鍵頁數,又不將日錄帶走,恰恰說明他的行動匆忙,卻又要留在現場。”
他再問出第二點:“從這點分析,可以推測凶手時間緊迫,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用逼食丹藥的方式,來滅張陽的口呢?一刀殺了不是更直接嗎?”
狄仁傑搖頭:“凶手希望將張陽之死,偽裝成誤食丹藥,如若不成,他也希望用這樣的方式,儘可能的掩飾自己的存在。”
“是啊,一刀殺了,鮮血怎麼辦,凶器怎麼處理?而逼著張陽吃下丹藥,既能讓人誤以為張陽也是中毒受害者,又不用擔心這些善後!”
李彥深以為然:“凶手費儘心思,隱藏這些,也印證了他在行凶後並不準備離開,還要留在現場的意圖!”
兩人一問一答,語速飛快,都沉浸在自己的推理中。
他們二人轉,裴行儉聽得津津有味。
可下一刻,他的臉色變了。
因為李彥和狄仁傑對視一眼,齊齊將視線轉向那些吐得昏天黑地的士子們:
“殺害張陽的凶手,就在這些人之中!!”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