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臉上的傷,是昨天做武替時留下的。”
她進入了一個要群演的急需群。
在做完自己的三份兼職,有時間就接。
說著,譚夢笑了,“錢可多了,一個小時200呢,就是有些疼。”
直播間裡的彈幕瘋狂滾動。
【唯一:錯的是他們不喜歡性彆女,是他們那該死的重男輕女的思想】
【笑對生活:我十幾歲的時候我爸還當我麵指責我媽,說當年鄰居家都生的男孩,就我媽生的女孩】
【稀裡呼嚕嚕:以前同情我媽,後來同情我爸,再後來最同情自己】
“隨著年齡的增長,每次和父母交流,三句話離不開錢。”
‘你看看你,又亂花了什麼錢?’
‘什麼時候打錢回來?”
這些話就像緊箍咒一樣,時刻在她耳邊回響。
她不敢買自己喜歡的衣服。
不敢參加同學的聚會。
甚至連水果都要猶豫再三才能決定是否購買。
“四句話不離結婚。”
‘彆讀了,趕緊找個好人家嫁了算了。’
‘女孩子家,遲早是要嫁人的,早點結婚,也能讓家裡少操點心。’
她的價值,似乎就在於嫁個好人家,為家裡換取一些彩禮,減輕經濟負擔。
他們從來沒有問過她的夢想,她的追求,她對未來的憧憬。
“五句話都在談節約。”
家裡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都被嚴格控製著。
夏天再熱,她晚上也不能開風扇,隻能用一把扇子扇風。
衣服破了,縫縫補補繼續穿。
“六句話都說你要懂事。”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呢?能不能彆總是想著自己!’
‘你弟弟要交學費了,能不能懂事點!’
在他們的觀念裡。
懂事就是要無條件地犧牲自己,滿足家人的需求。
不能有自己的情緒,不能有自己的想法,隻能默默地承受一切。
做一個聽話的“好孩子”。
“七句話都是把你養大不容易。”
‘我們把你養大,20年了,這容易嗎?’
‘你知道我們為了你付出了多少嗎?給你住給你吃還給你上學。’
每次她提出一點自己的想法,父母就會用這句話來堵住她的嘴。
仿佛她的存在,她的一切都要歸功於父母的“恩賜”。
“八句話就是你看看人家。”
‘你看看隔壁家的馬嬸的女兒嫁得有多好,男方有車有房,再看看你,就知道讀死書。’
“隔壁全叔家女兒是奧運冠軍,給家裡爭光,你呢?”
她永遠比不上彆人。
無論她怎麼努力,都得不到他們的認可和讚揚。
那些比較的話語,就像一把把鹽,撒在她早已千瘡百孔的心上。
“九句話都要說你要爭氣。”
‘你要是不爭氣,以後就隻能吃苦。’
‘家裡把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你可不能讓我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