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湟水河_征服者在清朝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曆史軍事 > 征服者在清朝 > 第104章 湟水河

第104章 湟水河(1 / 1)

湟水河,是西寧府的命脈。這條河流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滋養了沿岸的田野與村莊,然而它也因為寬闊與湍急,成為了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道屏障。每逢雨季,河水暴漲,更是阻礙了交通與商貿的正常進行。征大人到達西寧府後,了解到當地百姓長期受困於湟水無橋的現實,不禁心生憐憫。於是,他果斷決定,調動隨行的禦林軍與大內侍衛,與地方縣令共同在湟水河上修建一座堅固的橋梁,為百姓謀福祉。

這一天,征大人召集了隨行的禦林軍統領和大內侍衛頭目,與縣令在河岸邊勘察地勢。他穿著一襲簡潔的錦袍,腳踏實地地站在湟水河畔,眺望河流。他指著河麵說道:“此河雖寬,但流速均勻,河底堅實。若能在此處架橋,不僅可方便行人,也能促進府城與周邊鄉村的聯係,使商賈往來更加頻繁。”

縣令一聽,連連點頭,感激地說道:“征大人真是仁心仁德,百姓因湟水阻隔,苦不堪言。若此橋修成,必為地方千秋之功。”征大人微微一笑,說道:“修橋是為百姓分憂,但要快而穩,不能因工程拖延而擾民。”於是,一道簡明而周詳的計劃在征大人的主持下迅速製定。

施工的第一步是選址。經過詳細測量,河段兩岸地勢較高處被選為建橋之地。緊接著,征大人調動了禦林軍中的工匠,他們攜帶隨行的工具,開始夯實橋基。禦林軍素以紀律嚴明和技藝精湛著稱,此時的他們,更顯出一派訓練有素的風貌。數十名士兵用粗大的木樁不斷敲擊河床,將橋基打得穩如磐石。

與此同時,縣令動員了當地的民夫,將府城附近的石料、木材和鐵件運至工地。百姓們聽聞征大人親自主持修橋,無不歡欣鼓舞,紛紛主動加入這場工程。一位年長的回族老人帶來了家傳的鑿刻工具,他笑著對征大人說:“大人,這橋是造福子孫的善舉,老漢雖年邁,願獻一技之長。”征大人被他的熱忱感動,親自上前握住老人的手,道:“有百姓這般支持,此橋必成大功!”

第二步是架設橋梁的主體。征大人決定采用石木結合的結構,以求堅固耐用。湟水河上,數艘小舟來回穿梭,運送石塊到河心的橋墩位置。大內侍衛們站在河水中,冒著刺骨的寒意將石塊壘起,為橋墩奠定基礎。他們動作嫻熟,配合默契,猶如一台精密運作的機器。征大人則親自在岸上指揮,他手持望遠鏡,觀察每一處細節,確保橋墩位置準確無誤。

為了加快進度,征大人提出了一種創新的施工方式。他建議在橋墩完成前,先搭建木質的臨時通道,方便運料工人和士兵通行。這一提議大大提高了效率。臨時通道建成後,民夫們肩挑手提,將石料迅速搬運到施工點,而禦林軍工匠則用鐵釘和麻繩將木材牢牢固定在一起,形成橋梁的基本框架。

修橋期間,征大人還時刻關心工人的生活。他命縣衙每日送來熱湯熱飯,並安排醫師隨時待命,以防止工人因寒冷或勞累而患病。一次,他發現一位年輕的工人在搬運石料時扭傷了腳,立刻命人將他抬到岸邊醫治,並安慰道:“你的傷要好好養,彆擔心,修橋是大家的事,容不得一人逞強。”

經過數周的日夜奮戰,橋梁的主體終於初具規模。這座橋呈現出典型的拱形結構,橋麵寬敞,可供馬車並行而過。征大人站在橋頭,看著一隊隊工人將最後的石塊穩穩鋪設在橋麵上,不禁長舒了一口氣。他轉頭對縣令說道:“此橋雖成,但還需刻石銘文,將功德留於後人,也讓百姓知曉,這是朝廷與地方合力造福一方的成果。”

於是,他命人請來當地最好的石匠,在橋頭立下石碑,上書“康熙年間湟水大橋,惠澤百姓,永垂青史”,落款則是“奉康熙皇帝密旨,征大人督建”。石碑立起時,全場百姓自發跪地叩首,感念朝廷恩德,感念征大人心係黎民。

橋梁落成的那一天,湟水河兩岸張燈結彩,百姓扶老攜幼,前來觀禮。征大人站在橋頭,親手剪斷象征工程完成的紅綢。他登上橋麵,帶領隨行的禦林軍與大內侍衛,緩緩走過橋身。這座橋不僅是一項工程,更是一座象征希望與團結的紐帶,它連接了河的兩岸,也連接了朝廷與百姓的心。

橋成之後,湟水河上再無阻隔,百姓們的生活煥然一新。商隊往來更加頻繁,農田運輸更加便捷,而湟水河畔的村莊也因此變得更加繁榮。征大人目睹這一切,心中充滿了欣慰。他寫下長篇奏折,將此事詳儘呈報康熙皇帝,並在最後寫道:“此橋之成,非臣一人之力,乃陛下恩澤四方,百姓團結一心之果也。願大清山河永固,百姓安康。”

喜歡征服者在清朝請大家收藏:征服者在清朝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胎中助母修行,出世踢飛準聖爺爺 一路踩雷後終是順利躺平 道隱茅山 傻子,你彆急 胡說!龍傲天不可能是甜豆幼崽 囤物資進空間:七零知青要下鄉 覺醒前世:廢材氪金成大佬 當我凝視深淵 胎穿古代農家,農門女將名滿天下 壞了!惡毒炮灰也要被關小黑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