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年頭生態環境好,不光山裡動物多,河裡的生物量也很豐盛。
這河蚌就是一種。
這玩意小的時候,主要怕鴨子或者水蛭,可隻要長大了,基本沒什麼天敵。
水裡的生物,沒幾個能啃動它的殼。
對於人來說,這玩意吃起來很麻煩,肉又不多,以至於連人都不願意吃。
因為缺少天敵,這也就直接導致河蚌泛濫。
河蚌的地位,可謂是姥姥不親,舅舅不愛。
可這在陳東眼裡,卻是不可多得的寶貝!
河蚌的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還有一些鎂鋅等微量元素。
而紅薯地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鈣!
這簡直是運氣爆棚啊!
陳東越挖越來勁,幾乎每一鍬都能帶出來一個河蚌。
而陳東又發現一個更為驚喜的事兒。
酸臭的爛泥中,包裹著不少貝類,從小的田螺,到釘狀的蓮花海獅螺。
雖然都是殘缺不全的死螺,可勝在數量大!
這淤泥有大用處!
陳東在河邊挖了兩擔子河沙,又挑著兩筐淤泥回了家。
現在這隻能叫原材料,必須經過二次加工。
陳東挖出一個深坑,把所有河沙都傾倒在裡麵,再往裡丟進去幾塊滾燙的火炭。
烤河沙隻能小火慢烤,先蒸發掉其中的水汽,使其質地更為鬆軟。
而淤泥在是摻上水以後大火翻炒,這主要是去除其中的粘性,更好地釋放泥土中的無機元素。
這些都需要一定的時間。
正好,趁著這時候,陳東開始處理河蚌。
處理河蚌並不需要用蠻力,直接丟在炭火裡就好。
溫度漸漸升高,河蚌的殼子劈啪作響,各個張開了嘴。
陳東趕緊進屋取了點鹽麵,朝著上麵輕輕一撒,再等上幾分鐘就能吃了!
陳東把全家都喊了出來,用筷子夾起一條放在嘴裡。
淡淡的河鮮味兒瞬間充斥口腔。
野生的河蚌和家養的比不了,本來也沒多少肉,再加上火烤,每個蚌裡最多剩下一兩肉。
反正陳東又不打算用這東西充饑,解解饞就算了。
過足了嘴癮,再暖暖和和睡一覺!
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吧!
轉天。
火坑裡的火已經熄滅,河沙從淡黃色變成土黃色,而黑泥也從膏狀變成了鬆散狀。
成了!
陳東把燒好的蚌殼放在石臼裡,一下下搗成粉末。
幾十隻成年蚌,一共出了半斤粉末。
做好一切準備,陳東便的挑著擔子上了山。
河沙確實有很好的透氣性,可缺點也很明顯。
因為透氣性太好,導致其失去了鎖水能力,澆下去的水全部跑掉。
陳東隻能把土壤做二次改良。
最下麵層,完全用黑土,當做是鎖水層,再上麵才是河沙。
河沙約摸著五十公分,更高的沙土層可以給紅薯根莖的延伸留下充足的空間。
而加工好的淤泥,則均勻地撒在四周,權當是粗肥料使用。
做完這些,陳東才小心翼翼地把稚嫩的地瓜苗栽進去,又把之前做好的玻璃罩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