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好的資源要是放棄了,那可太可惜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物理祛濕!
陳東還有很多炭,這是絕好的吸附性材料,包括後期用的活性炭,也都是利用碳吸附的原理。
山上的樹數不勝數,從某種意義上說,木炭幾乎接近取之不儘用之不竭。
有了充足的資源撐腰,陳東用起來也不心疼。
陳東讓老太太幫忙,用麻線編製出一些口袋。
隨即,他把所有木炭碾成碎渣,再裝進口袋裡,最後均勻地擺放在山體內部。
老太太手藝好,原材料又充沛,再加上周晴幫忙打下手,不到一天的時間,十幾個麻線口袋已經編了出來。
這就是大型炭包,專門吸附潮氣的。
一天一宿以後,本來輕盈的炭包變得沉甸甸的,用手輕輕一壓,黑色液體瞬間滲了出來。
這就說明起作用了!
炭包可以循環利用,已經潮濕的,就放在太陽下麵曬一曬,轉天還能繼續用。
如此一來,一切都變得按部就班,
而這也讓陳東的木炭儲存大幅減少,每天除了侍弄莊稼,那就是上山砍柴,回來繼續燒炭。
現在缺的不僅僅是煤炭,還有鐵礦石。
這段時間,陳東將需要大量的原材料。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山洞裡的潮氣不是一天形成的,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徹底根治。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現在體感幾乎感覺不到太多潮濕,這說明濕度確實在逐漸下降。
而陳東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要燒製大量的鐵板和鐵棍。
鐵是很好的導體,導熱導冷都是一流的存在。
由於工具的缺失,導致很難二次加工,這就要求陳東必須調整工藝順序。
用黃泥塑膜的時候,陳東已提前在鐵板四角留下孔洞,等鐵板燒出來的時候,相當於自帶嵌入點。
而鐵棍則作為支撐使用,四根鐵棍支起一張鐵板,這就相當於冰箱的冷藏格。
鐵的導熱係數高,這就相當於鐵會吸收物體本身的熱量,從而達到保鮮的效果。
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從燒鐵水到淬火,最後把冷卻好的鐵板架起來,每一步都是對身體的考驗。
忙忙碌碌過了一周,山體內部已經搭建起幾十塊鐵板。
此時,外部隔熱與內部散熱兩項大工程,算是徹底完工,甚至順手做出了天然冰箱!
興奮歸興奮,但陳東並沒有昏了頭。
現在做的是住所防禦,可難免要出門勞作。
特彆是陽光房,悶熱的溫度高得可怕,中暑隻是分分鐘的事兒。
必須做出一個能維持體溫平衡的東西。
製冰。
這是陳東唯一能想到的辦法,也是高溫天氣活下去的資本。
這事聽著很離譜,但陳東在熱帶雨林的時候做過,而且還成功了。
製冰需要硝石,這是最為核心的原材料。
陳東立馬背上我背簍,大步朝著河邊走去。
一出門,陳東明顯感覺氣溫的變化。
往年的春天是陽光暖,天氣寒,特彆是刮風的時候,吹在身上是冷風。
可今年的春天非常炙熱,陽光曬得臉發癢。
……
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