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學校放學,魏小佑回到爺爺奶奶家,將大舅來學校找,並希望回姥爺姥娘的住幾天的意思告知了爺爺奶奶。
爺爺奶奶也很支持,並說:
"去吧,小佑來,自從恁娘領著兩個弟弟去了淄博,這都大半年了,也該去姥爺姥娘看看了,哪怕住幾天也可以,但不能常住,畢竟姥爺姥娘家不同於爺爺奶奶家。"
魏小佑給爺爺奶奶說:
"放心吧,爺爺奶奶,我住一兩個星期就回來。"
爺爺還給了魏小佑一些錢,說是讓魏小佑學校放學後在集市上買點東西給帶著,外甥去姥爺姥娘家不能空手。
魏小佑的姥爺姥娘家在魏王莊的東北方向8裡路外的楊莊村,村的東邊田地和濟寧市嘉祥縣搭界。
魏小佑的姥爺姓楊,全名叫楊美功,整個莊子就楊家一個姓氏,隻是後來有好多婚後住娘家的出嫁女,村裡才多了其他的姓氏。
據魏小佑的姥爺說他們整個村姓楊的都是楊家將的後人,祖上是從河南開封那邊躲避災荒和戰亂來到現在楊家莊這兒的。
要說楊家將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在很多文學作品和戲劇裡,楊家將一門忠烈,英雄兒女,三代都忠君愛國,最後卻遭到朝中奸臣潘仁美的設計陷害,隻留下“七子去,六子歸"的悲壯收場!年過半百的佘太君為了繼續保家衛國,又帶領著楊家女將們披甲上陣、征戰四方,後來還流傳下來"潘楊不結親"的族規。
姥爺有一根大約一米多長的旱煙杆,煙鬥是一個錚明瓦亮的銅頭,煙鬥鍋子很大,像是能裝下一顆大的葡萄粒。煙杆看不出是什麼材質,但黝黑有些玉質,姥爺說是祖傳的紫玉竹根掏出來的。煙嘴是一整節成人中指長短粗細的和田羊脂玉的,煙葉袋內裡是揉漿好的乳羊尿泡即乳羊膀胱,外麵是姥娘用上好的漿布染黑縫製並用金黃絲線繡了兩個蝙蝠,是暗含"福在眼前"或"福在袋中"的寓意。
姥爺對他這杆旱煙寶貝的不得了,任誰都不準觸碰,每次他抽完煙,都是用和煙葉袋掛在一起的骨質剔棒仔仔細細的清理煙鍋子及煙嘴。姥爺總是說等他老了的時候,一定要把他這杆旱煙放在棺材裡,帶在身邊。
記憶裡的小時候,姥爺沒少用煙杆"敲打"魏小佑的頭。
姥爺每每在抽完旱煙時,坐在自製的躺椅上,悠哉悠哉的,就會對魏小佑講一講有關楊家將的故事。
姥爺講說的故事裡,真實的楊家將中楊老令公不叫楊繼業,而是叫楊業,也是楊家將中的第一代,族譜上有記載的,說其善於騎射,忠烈武勇,頗有智謀。曾追隨北漢世祖劉崇,屢立戰功,以驍勇聞名,軍中將士無有不服,深受世祖器重。在宋太宗滅北漢後,楊業歸附了宋朝,雁門關之戰時,他突襲遼軍,殺死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一戰成名,被譽為“楊無敵”,自此威震契丹。
第二代則是楊業之子楊延昭,原名楊延朗,他繼承了父親的英勇,在與遼軍的對抗中也表現出色,終年五十七歲。楊延昭智勇善戰,所得賞賜都用來犒勞軍隊,號令嚴明,能與士卒同甘共苦,遇到敵人必定身先士卒,作戰獲勝則把功勞歸於部下,所以人人都願意為他效力。他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遼軍都畏懼他,從不敢犯邊。
第三代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詳細的文字記載不多,族譜上也是一帶而過,或許是後人再也沒有了先輩們的光輝和立身朝堂的機會,泯然眾人矣,族譜仰或族史再也沒有人追根溯源,添榮描譽了吧。
針對於第三代楊文廣隻是記載了:公元1074年,即熙寧七年,沉寂三十年的遼宋邊境再起爭端,遼遣使者到宋朝,爭河東地界。已75歲的楊文廣立刻獻陣圖及奪取幽燕地區的策略,打算與遼軍一戰,可惜朝廷還沒來得及批複,楊文廣就於同年十一月病逝了。
至此楊家的男人們大都為國捐軀,後代所剩無幾,尤其在楊文廣之後,楊家沒有什麼特彆突出的人才了。
姥爺不止一次的對魏小佑說,農村經常唱的豫劇《楊家將》中的"潘仁美"在曆史中叫"潘美",並不是戲劇中那個大奸大惡之人。他曾與趙匡胤出生入死,為大宋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在收複燕雲十六州之戰時,宋太宗任命主將為潘美(即豫劇《楊家將》中的潘仁美),副將為楊業,王侁為監軍。因為王侁立功心切,便命令楊業發起進攻,但身經百戰且對遼軍相當了解的楊業和潘美等人都知道目前並不是進攻的時機,如冒然進攻此戰必敗。遂楊業向王侁婉轉說明當前不是發動進攻的時機,但卻被王侁質疑他暗通遼國,所以才不願意進攻,而一旁的主將潘美及其他副將等人也明知進攻會必敗無疑,卻最終無一人出來說話。
最終楊業隻能帶著楊家軍拚死一戰,後被遼軍俘虜,麵對遼人的威逼利誘,他始終無動於衷,絕食三天後,壯烈犧牲。由此,身為主將的潘美,應對楊業的死負一定的責任,儘管他沒有設計陷害楊業,但民間都覺得楊業的死,與潘美的不作為有關,所以後來演義小說和戲劇為了突出楊業的忠烈,就把潘美塑造成了"“潘仁美”這個奸臣形象,讓人恨得咬牙切齒。所以,姥爺告訴魏小佑說,這也是"潘楊不結親"的由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