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常安毫無壓力為她找了個完美的借口,暗自提醒以後不要再大意。
走時給秀麗30萬投資,說是為他投資——留後路。
讓他放心外麵闖,失敗也有退路。
想法是好的,但願……
老話說得對:付出終有回報。忙忙碌碌大半年,終於有點印記。
看到她為我打算,心底怎麼有個小人在雀躍。
白常安想到這裡,嘴角勾起。
猴子看到不說話的老大,嘴角上揚,麵帶笑容,又不知道神遊到哪去了。
自從老大受傷後,偶爾來個這樣的表情,感覺和這時他相隔好遠,都不太了解他了。
趙秀麗這邊,過年也不清靜,親戚們都知道家裡開廠了,趁著拜年紛紛上門。
家裡、廠裡的事情忙得不可開交。
沈雲芳每每這時就會慶幸,有兩個非常得力的幫手,不然還不知道忙成撒子。
過年是小吃銷售的旺季,曾舅公弄了禮包套餐,讓想掙3倍加班費的工人,初二就上班。
好些工人從開業到初六正式上班期間,除了大年三十到初一中午這段時間休息,其他時間都在加班。
聽說這些工人的加班費,快夠一個月工資時,周圍應聘的人就更多了。
80年代大多數工廠都是固定工資,除了土地承包到戶,能提現能者多勞,多勞多得。
就溪山食品廠有這樣的工資模式了。
招聘發出,幾乎把周圍勤快的人,都吸引過來應聘了。
可把管生產的劉三叔給高興壞了,白天應聘,晚上看資料。又開始不分時間的加班加點了。
食品廠每月的計劃是20萬袋,每天接近7000袋。
是平常的三倍,工人卻隻比作坊時增加了十幾個,可又遇到銷售旺季,隻好分三班倒,超額完成了計劃。
可工人不是鐵打的,一直這樣勞累過度,會影響他們健康,還會增加生產風險。
劉三叔每天表麵看著樂嗬,其實心裡暗自著急。
村裡人笑話劉三叔當官,吃得太好都上火了,那裡知道他這是急的。
還好這波應聘的人不錯,合格的都有上百人。
要不是生手沒培訓,不能上崗,不是沈雲芳攔著,劉三叔肯定給他們一起上。
最後隻先挑三分之一的人培訓上崗,後麵陸續到崗。
這階段不止劉三叔高興,曾舅公也高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