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英吃的好,睡得好,沒幾天,胎像就穩固了。肚子也不疼了,晚上睡得也好了。
三伯娘看趙小英胎像穩固了,就領著趙小英逛嘉蔭縣城。逛街趙小英不怎麼感興趣,隻喜歡去戲院聽聽戲。
三伯家以前最大的經濟來源,是京城的趙家每年過年時候給三伯家寄過來的錢物。
如今大伯趙遠嵩被斬頭了,趙府被吵架流放了。三伯家今年自然沒有這份額外收入了。
趙小英和三伯、三伯娘商量,老兩口不能等著坐吃山空啊。得在嘉蔭縣找一個賺錢項目。
憑借著三伯趙遠峰的薪水俸祿,勉強能度日,想風光的生活是不大可能的。
三伯是武將,不懂賺錢做生意,三伯娘的娘家也是武將出身,也沒有做生意的經驗。
幸好,三伯家在嘉蔭還有百畝的土地。但是,嘉蔭這邊天氣比較冷,春天來的晚,冬天來的早,主要的作物高粱,經常因為早霜凍死,成熟不了,而一年都沒有糧食收獲。
趙小英決定先幫三伯家解決糧食問題。不種生長期長的高粱,讓三伯家的土地上,都種上生長期短的土豆紅薯和蕎麥。
嘉蔭縣地廣人稀,趙小英買了幾百畝荒地,開春買大量的牲口、農具開荒,種南瓜,紅薯、土豆和蕎麥。
種南瓜是因為南瓜不挑地,好管理,南瓜切成片曬乾,壓成麵可以吃。南瓜籽也可以吃。
等南瓜結果,建一個養豬場,南瓜可以喂豬,豬糞可以給莊稼施肥。
秋天,建一個粉條場,收土豆紅薯做澱粉,漏粉條,土豆渣、紅薯渣喂豬,一個生態產業鏈就完整了。
由三伯娘出麵,趙小英出主意、投錢,收回成本以後,收益五五分賬。三伯娘當然高興,一分錢的成本不用出,就能五五分賬了。
丈量好了荒地,辦好了地契,三伯娘就派人去荒地那裡建木屋去了,冬季不影響蓋木屋。反正都是木框架的,不用水,不怕凍。
三伯趙遠峰負責的就是守邊囤田。他手下的兵都會種田。有了他們的幫忙,開荒更是簡單了,不缺人工。缺的就是大牲口和犁田的犁鏵,耙地的耙這樣的大型農具。
趙小英跟三伯趙遠峰說:“不能白用駐屯軍,您看,是給他們開錢,還是給他們分肉?要是開錢,每天白天乾活,晚上就能分錢。
要是分肉,得等到養殖場的豬出欄,得來年冬天才能分到肉。”
三伯趙遠峰不懂做生意,他懂人心,不然怎麼可能帶這麼多年的兵呢?
三伯說:“這樣,咱們都給。駐屯軍幫咱們乾活,每天乾活給開工錢,秋天再給分點糧食,冬天還給分肉!”
趙小英不得不佩服三伯趙遠峰,拿捏人心這塊是穩穩的。就這樣,三伯定下了,乾農活的時候,給每個乾活的人人10個銅板一天的工錢。
到了秋天,糧食收獲的時候,每乾一天活的人,就能得到一天一斤高粱的額外收入。
到了冬天,分豬肉的時候,也按照工作的天數,分豬肉。每十天一斤豬肉。這麼一加,合著每個人每天二十個銅板的工錢。
但是,趙遠峰這麼一操作,比直接給人20個銅板一天的工錢更能調動人的積極性。
喜歡囤積症患者穿到饑荒年代請大家收藏:囤積症患者穿到饑荒年代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