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入京時間雖然短,但這名聲已經臭的不能再臭。
現在董卓對未央表現的越好,未央後麵的名聲隻會更臭。
於天下而言,未央以布衣身份直升驃騎將軍,這是何等恩情。
雖然後麵被何皇後罷官,但在天下人看來,依舊皇恩似海。
可他居然這麼乾脆‘投靠’董卓,天下百姓如何不恨他。
顯然,這就是董卓想要的效果。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未央惶恐道:“相國言重,沒有相國,央也被太後貶為平民,哪裡又有今日富貴。”
“相國於我,也有再造之恩!”
董卓拍著旁邊的座位大笑道:
“來,將軍與老夫共乘!”
“多謝相國抬愛,央卻之不恭!”
未央上車,坐在董卓旁邊。
對於未央的順從,董卓很滿意,拍著未央的肩膀大笑連連,
“去溫明園!”
溫明園
董卓宴請公卿,誰敢不來。
此刻,公卿俱到,隻等董卓前來。
“相國到!”
門口的西涼兵喊了一聲,房內公卿立刻起身,齊齊站在兩側迎接。
董卓牽著未央的手,大步走入溫明園。
百官看見董卓,剛要說話,又看見後腳進來的未央,皆驚訝不已。
他們之前隻是聽說未央投靠董卓,隻是沒親眼看見。
如今親眼看見,又見董卓還是拉著未央,二人舉止如此親密,看來未央真投效董卓。
一時間,公卿看向未央的眼中有憤恨、羨慕、思索
可謂五味俱全。
“諸位,都坐!”
董卓走到主位,示意公卿坐下。
他又看向未央,“來,將軍與老夫同席!”
未央能感受到公卿的目光還在他身上,不過對於這些人,未央還真不在意。
這些公卿,天下安定之時,隻會弄權欺民。
現在董卓專權,他們忽然又好像變了副麵孔,搞得好像以前多為國為民一樣。
他們恨的不是董卓,而是為什麼專權的不是他們。
就好像他們看見未央跟董卓一同進來,也不全是憤怒,更多是羨慕,還有的在想怎麼跟未央搭上關係。
當然,裡麵還是有不少清正廉潔之人,但占比很小。
對於這些人,未央自然不會在意。
眾人跪坐,呂布、李儒立於董卓身側。
未央坐下後,眼角瞟見公卿後麵好像有人在對他招手。
抬頭看去,正是昨天晚上才見過的富老板,還有其他玩家。
這些玩家,隻有效忠董卓,才有資格參加這場會議。
董卓舉杯道:“諸位公卿,老夫蒙天子聖恩,執掌朝堂。”
“然老夫隻是一介武夫,對於這朝中政事,還需諸位多多相助!”
公卿連忙舉杯,“豈敢!豈敢!”
一杯飲下,董卓放下酒杯,厲聲道:“我有一言,請諸位靜聽。”
百官連忙放下酒杯,正襟危坐。
董卓道:“天子是萬民之主,沒有威儀不可以奉宗廟社稷。今主上懦弱,不如陳留王聰明好學,可承大位。老夫欲廢帝,立陳留王為帝,諸位公卿以為如何?”
“這”
百官戰戰兢兢,各自相望,身上冷汗直流,誰都沒敢先開口。
這種事,同意了就是遺臭萬年,反對就是死。
董卓見無人同意,頓時麵生怒意,剛要說話。
忽聽公卿中一人拍案而起,大怒道:
“你是何人?也敢言廢立之事,天子乃先帝嫡子,登基以來沒有過失,為何要廢立,你是想篡位嗎?”
公卿見有人出頭,齊齊向說話之人看去,此人乃並州刺史丁原。
不少公卿在桌子底下給丁原豎起大拇指,心中為丁原打氣,
“好樣的!”
“精神點!”
“彆丟份!”
沒人同意也就罷了,居然還有人反對。
董卓怒視丁原,“順我者生,逆我者死,吾兒奉先何在?”
“奉先在此!”
未央身後一聲怒喝,呂布手提方天畫戟,衝向丁原。
丁原還未反應過來,已被呂布梟首。
呂布提著丁原首級,回到董卓身後,將方天畫戟插在地上。
丁原雙眼大睜,眼中滿是驚駭,脖子處的血如水柱般又流了好一會才止住,他到底還是死在呂布手中。
宴席之中,袁紹本欲起身與丁原一同反對,但見丁原被殺,又乖乖坐了回去。
“哈哈哈!老夫要看看誰還敢反對!”
董卓大笑,笑聲將公卿從震驚中拉了回來。
待公卿跪坐後,董卓道:
“老夫行廢立,乃為效仿古之伊尹、霍光,為天下立一明主,望公卿不要懷疑老夫用心。”
丁原剛反對,立刻被殺,公卿哪裡還敢不同意,紛紛表示讚成。
廢立之事既定,董卓請帝升嘉德殿,召集文武。
董卓拔劍在手,“天子暗弱,不足以安天下。今有策文一道,請公卿靜聽。”
一旁的李儒讀策,
“孝靈皇帝,早棄臣民;皇帝承嗣,海內側望”
李儒讀罷,收起策文,命左右扶劉辯下殿,脫去龍袍,降為弘農王,北麵跪下,稱臣聽命。
朝中公卿見劉辯被如此對待,皆麵露悲戚,但卻無人敢出手製止。
忽然,公卿中一人衝向董卓,怒喝道:“奸賊董卓,也敢行廢立大事,吾當以血濺之!”
董卓身旁呂布反應迅速,擋在董卓身前,抬腳將衝來之人踹開。
宮殿內的侍衛也跟著上前,將此人拿下。
公卿看去,乃尚書丁管。
丁管被呂布踹了一腳,口中鮮血直流。
董卓看向丁管,憤恨道:“以血濺老夫,好啊,將他拖出去,剁成肉泥,讓烈日將他的血曬乾!”
“我看你還怎麼以血濺老夫!!”
侍衛將丁管拖出大殿,丁管罵不絕口。
一個小插曲後,董卓請陳留王劉協登殿,群臣朝賀。
劉協登基後,特許董卓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莫比。
廢立之事完成,董卓剛出嘉德殿,侍中周毖、校尉伍瓊稟告:
盧植、袁紹、袁術等人趁機逃出洛陽。
董卓問道:“袁紹去了那裡?”
周毖道:“袁紹去往冀州,我觀袁紹離去時神情憤怒。”
“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明公若想捉拿,恐怕會生出變故。”
“以下官愚見,不如拜袁紹為一郡守,袁紹得官,必定不會再與明公作對。”
伍瓊也道:“袁紹好謀無斷,不足為慮,不如封他個郡守,以收其心。”
“好,那就依你們二人所言!”董卓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