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之提筆縱書,引起了高太後,蘇轍三人以及宋煦的注意。
畢竟從宋煦題目一出,大殿中的學子個個愁眉苦臉,一些人幾番落筆,最後又停下。
但王行之就像一個異類一般,寫得那叫一個絲滑,自然不免吸引眾人的目光。
隻不過,蘇轍等人也不知是受到題目的影響,還是其他原因,都沒有上前巡查。
蘇轍三人不動,其他官員自然也不敢亂動。
宋煦和高太後卻是因為身份的原因,不好上前。
但不管是是誰,心裡都升起了一絲好奇,迫切的想要一觀。
王行之沉浸在書寫之中,沒發現自己被關注,他一邊回憶將兵法,一邊結合後世軍隊的一些政策,總結自己的看法,書寫還算流暢。
一個時辰過去,王行之將將兵法的看法寫完,隨後停筆研墨,開始深思青苗法。
青苗法,亦稱“常平新法”,是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之一,熙寧二年九月由製置三司條例司頒布施行。
主要內容是,改變舊有常平製度的“遇貴量減市價糶,遇賤量增市價糴”的呆板做法。靈活地將常平倉、廣惠倉的儲糧折算為本錢,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貸給農民、城市手工業者,以緩和民間高利貸盤剝的現象,同時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達到“民不加賦而國用足”,改善北宋“積貧”的現象。
但事實上,青苗法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係列問題,後於元豐八年神宗去世後廢止。
本來王安石的本意,是利用青苗法增加財政收入,惠及農民。
但實則是成了變相的高利貸,最後財政收入是增加了,可卻傷及農民,讓大家苦不堪言,民不聊生,這也是導致王安石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玩意比老張的一條鞭法差多了。”
王行之沉思過後,再度提筆,不過這次他不是推崇,而是純粹的批判,專挑其中的漏洞,王安石要是看了,估摸著也會跳起來,給他這個不孝之孫幾耳光。
這個時候,大部分學子也開始動筆,不過大家都沒想到殿試會是論熙寧變法,一個兩個都沒什麼準備,寫一段停一下。
唯有王行之一枝獨秀,寫得那叫一個絲滑,宋煦以及高太後等人也被弄得心癢癢,迫切的想要知道王行之到底寫的是什麼。
隻不過,最後還是礙於身份,沒有特意去關注王行之。
王行之思路正清晰,字跡龍飛鳳舞,迅速打草稿,轉眼又是半個時辰過去,王行之完成對青苗法的批判,這還是他手腕太酸,實在扛不住,不然還能再寫一點。
隨後,仔細檢查幾遍後,揉了揉手腕,開始譽抄。
譽抄雖不用想,但用毛筆寫字也十分麻煩,王行之用了將近一個時辰才譽抄完成。
此時,大殿外已經大亮,陽光射入大殿之中,距離殿試結束還剩下半個時辰。
譽抄完成後,王行之又檢查了兩遍,高舉右手,準備交卷。
結果,王行之一申請交卷,大殿中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的身上,搞得他身子不由得一僵。
“呈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