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啟年間的官場是一個很奇特的時間段。
門生故吏,師生關係,地域同鄉等各種關係是維係個人前途的關鍵因素,至於皇帝?
皇帝高坐廟堂之上,根本影響不到或者不屑於關注這些地方大員。
由此,皇帝的權威被極大的削弱了,有句俗話叫現官不如現管,此時的大同,敬畏皇帝的固然有很多,但大數官員隻認當地最高首長。
隻是,當王點和秦士文的腦袋掛在宣城城牆之上的時候。
宣城的大小官員驚愕的發現,這一次皇帝是來真的了。
造反?
已經失敗了,蠢貨王點和秦士文也不知道是不是腦袋進水了,竟然敢私自動兵襲擊皇帝?
媽的,這兩個蠢貨以為他們是誰啊?
改天換地是這麼容易的嗎?
據城而守,隻要是頭腦清醒的人,都知道守不住。
一時間,宣城大小官員紛紛逃亡,百姓愕然不已。
“按龍城的方法去辦吧!”
朱由校朝旁邊的郭景文道:“龍城怎麼搞,宣城就怎麼搞!發動百姓,查抄家財。與百姓五五之分!”
“宣城的新任官員,不必從北京調拔了!”
朱由校又轉向秦良玉:“遼東大戰,土木堡大戰的有功之士,擇優錄取為宣城官員。”
郭景文聽罷,隻覺得遍體生寒:按照慣例,任何一個官員的任免理論上都需要朝廷的同意,而且官員上任的前決條件就是參與過科舉考試。
可現在―――
皇帝竟然直接任免官員,而且直接從軍隊中挑選人員。
這,這可是斷了文臣集團插手人事任免的渠道啊!
“陛下!我朝自太祖高皇帝立國以來,便定下諸多規製。內閣之設曆經數百年,為的便是集思廣益,平衡各方。”
郭景文知道此例一開,必會引出大亂,鼓起勇氣道:“天下政務繁雜,非一人之力可儘。今天陛下若是繞過內閣直接任命宣城所屬,獨斷官員任命,所選之人恐難服眾。且朝堂的權力平衡一旦打破,各方猜忌紛起,行政效率大減,於國不利,懇請陛下收回成命!”
郭景文平時遇事,能不說話儘量就不說話。
可是今天陛下做的太過分了。
龍城是個小衛所,官員任命由皇帝一言而決也就算了。
可宣城不同,宣城是宣大軍區的兩大核心之一,宣城的最高長官正式官職為都察院右僉都禦史,一般為從二品。
這種級彆的官員任免,絕對要經過群臣商議,上報內閣討論,再由內閣上報皇帝,由皇帝決定。
朱由校這一手,直接打破了文臣討論並由內閣舉薦的慣例,哪怕慫如郭景文,此時也不得不開口抵製。
這t的要是開了口子,以後誰還會投靠文臣集團?
文臣集團之所以有能力製衡皇帝,靠得就是人事選拔權和錢銀調拔權,而現在國庫空空如也,錢銀調拔的權力大打折扣,現在隻能靠著人事選拔推薦的權力壯大自身。
要是這兩大權力都沒了,文臣集團還剩下什麼?
依附於文臣集團的富紳豪強,還會願意孝敬文臣集團嗎?
“各方猜忌,效率大減?”
朱由校狠狠瞪了一眼郭景文:“還效率?北地連年災荒,死了多少百姓?爾等高坐上堂,有平災賑濟的舉動嗎?”
”北地又是蒙古人襲邊,又是流民造反。遼東更是失地千裡,損失人口不計其數,你們這群酒囊飯袋除了為自己搞錢,還做過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