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曹操那道《崇學納賢詔》的聖旨一經發布,就一石激起了千層浪。
那些久負盛名的大儒們,像是被觸動了心底最敏感的神經,再也無法安坐於書齋之中。
鄭玄、荀爽、趙岐、蔡邕、管寧等一眾耆宿,不顧年事已高、身體孱弱,皆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許昌的路途。
哪怕腳步蹣跚,哪怕路途艱辛,他們的眼神中也滿是堅定。
甚至那些實在難以親自成行的,也急不可耐地催促著自己的得意門生,務必趕赴許昌,不容有絲毫耽擱。
他們深知,曹操此舉關乎著儒家學術的傳承與興衰。
一旦錯失這個時機,待曹操的大漢書院停止招募,那時候怕是哭都找不到地方哭。
而其他諸子百家呢?
更是群情激昂。
壓抑了整整四個世紀之久,他們在黑暗中苦苦等待了太久太久。
此刻,他們仿佛看到了曙光破曉,紛紛歡呼雀躍。
“蒼天啊,大地啊,終於等到這一天了!”
“被壓製了四百年,是時候重振門庭了!”
一時間,但凡傳承未曾斷絕,隻要還有人堅守著學派的火種,便毫不猶豫地即刻派遣門下弟子,如潮水般湧向許昌。
這一行人,承載著他們先輩們的遺誌,肩負著學派複興的希望。
他們渴望在這個新時代,重新找回曾經的榮耀,再現百家爭鳴的輝煌。
再說陳群、楊修、禰衡、王粲這些世家子弟的代表,起初接到說服世家的任務時,還滿心以為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苦差。
所以,這些家夥們故意在許都拖拖拉拉,不願啟程。
可誰能料到,曹操的第二道聖旨剛一傳出,他們各自背後的家族就像熱鍋上的螞蟻,急急忙忙聯係到他們。
那些家族的叔父輩們,往日裡的矜持和淡定蕩然無存。
一個個言辭中滿是焦急與渴望,隻詢問他們能否走走曹操的後門,看能不能在大漢書院謀得一個教習先生的職位。
他們言之鑿鑿,這是一個關乎家族興衰的關鍵所在,不容有一絲馬虎。
陳群等人樂了,這是好事啊,那還不得趕緊抱穩曹操的大腿。
以後曹操說啥,咱乾啥。
……
遼東之地。
柳城縣城郊三十裡的連綿山巒之間,有一座山寨高聳而立。
山寨的聚義堂內,太史慈威風凜凜地坐在虎皮交椅上。
這時,他的一名手下匆忙走進,雙手恭敬地遞上一張布告,上麵寫著“招賢令”三個蒼勁大字。
那手下滿心好奇地問道:“寨主,您特意讓小的去取這東西回來,可上麵究竟寫了些啥?”
太史慈目光炯炯,緩緩接過布告,仔細展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