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漠除去大名鼎鼎的草原八部之外,還有一處舉世聞名的寺廟。
懸空寺。
據說其中苦行僧極多,這些苦行僧相信,人世間的疾苦是有定量的,隻要自己多受苦難一分,天下蒼生便可少去一分苦難。
五百年前,懸空寺更是出了一位入空門的佛陀。
懸空寺在西漠最南邊,毗鄰南邊的十萬大山。
林錯將那匹瘦馬解去韁繩,放了這匹瘦馬自由。
隨後林錯便孤身一人,朝著懸空寺方向走去。
此地已經不太同於西漠,並非是茫茫黃沙的景色,反而逐漸趨於一片無人荒原。
西漠再南邊,便是大名鼎鼎的十萬大山。
懸空寺,便位於西漠與南邊十萬大山的臨界一線。
林錯孤身一人,向南而行。
一路上,林錯斷斷續續,遇到數十位朝聖者。
這些僧人無一例外,皆是身著破敗衣衫,每走一步,便五體投地匍匐,雙手前直伸,磕頭一次。
每伏身一次,以手劃地為號,起身後前行到記號處再匍匐,如此周而複始。
遇河流,須涉水、再渡船。
先於河水岸跪拜三次,以敬流水,再行過河。
遇高山,須上山、不可繞。
先在山腳下跪拜三次,以敬高山,再行翻山。
晚間休息後,需從磕止之處啟程。
虔誠之至,千裡不遙,堅石為穿。
越是靠近懸空寺,周圍逐漸出現一些小寺廟。
寺廟中大都有僧人,衣著樸素,大都是苦行僧,斷食斷水。
寺廟年年廟門大開,正門口擺放有清水,供那些路過的朝聖者自取。
而那些朝聖者,一遇寺廟,便行朝拜。
依順時針方向自寺院正門開始,麵向寺廟側向行進磕頭,亦是三步一磕,繞寺而行;或側向寺廟,向前叩進,亦為三步一磕,口誦六字真言。
林錯獨行三十裡。
遇寺不停,遇廟不拜。
如此行徑,倒顯得林錯與此地格格不入。
對於佛法一說,林錯涉獵不多,反而於道門淵源更深。
山風呼嘯而來,吹拂的林錯罩袍獵獵作響。
林錯微微抬頭,隱約能夠極遠處有一座山頭,山頭上有一座寺廟矗立。
林錯抬起手,任由那些山風從指尖掠過。
苦澀,卻也鄭重。
隨著林錯越走越近,那懸空寺也愈加清晰。
隻是最先橫在林錯麵前的,是一條綿延數裡的山脈。
連天山脈。
此處山脈背後,便是那連綿不斷的十萬大山。
連天山脈不算高險,卻頗為綿長。
懸空寺於連天山脈最頂端,似乎想要拜訪這天下第一寺廟,就要越過這連天山脈,來證內心虔誠。
林錯猶豫片刻,卻並未調動真氣。
林錯如同一位尋常朝聖者,就這麼邁步向上。
一路上,不乏有朝聖者,亦或者是僧人,或上或下。
隻是卻無一人喧鬨,皆是神色平和,靜如止水。
隨著林錯走上連天山脈,那座雄偉的懸空寺,就在視野儘頭。
一塊脫色牌匾,高高懸掛在寺廟門口。
懸空寺。
隻是不同於中原寺廟,有戒備森嚴的僧人守門,尋常人不得輕易踏入,懸空寺大門敞開,毫不避諱。
林錯於懸空寺前停步,抬眸看向那塊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