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張易表示:“至於盟主之位,既然結局已是注定,我們參加這一次行動也就當做是一次軍事訓練罷!”
張易對所謂的盟主之位絲毫沒有興趣。
“主公,不僅要有訓練兵馬的準備!”
張易話語未落,劉伯溫就笑眯眯地從外麵走了進來。
“正如同剛才文若所說的那樣,董卓現在已經失去了昔日的誌氣,隻需讓他在主戰場上略感挫折,就定會動逃離之心。”
“倘若你是董卓,你能把洛陽這座繁華的城市拱手讓人嗎?”
劉伯溫以問句回應張易。
張易深知,劉伯溫提到的是當年董卓焚城一事。
確實不得不讚歎古人的才智,儘管現代人與他們之間隔著一個時代,但在謀略和視野方麵,像劉伯溫和荀攸這樣的古代謀士,他確實難以企及。
隻是一人一句的對話,他們就能將董卓的心理狀態剖析得淋漓儘致,乃至預估到其未來的決策走向,真是令人欽佩不已。
“也就是說,軍事您認為董卓將會燒毀洛陽,並攜走那裡的財富和人民,將一個荒廢的帝都交給其他諸侯了?”
張易追問。
話音方落,荀彧似乎想要提出異議。
雖然之前已經被張易說服了部分意見,但一想到洛陽皇朝可能遭遇這樣的人禍,他本能地就要表示反對。
不過話到了嘴邊卻又收了回去。
原因是,董卓真有這種可能性去做如此殘忍的事情。
“沒錯!我們最好能夠設法從董卓手中搶救出那些百姓,並引至南陽!”
“南陽現有三十七縣,雖然居民人口超過百萬,但仍有許多可開發的土地存在。”
劉伯溫提議道,同時瞥向了荀彧。
意識到劉伯溫的眼神示意後,荀彧取出一份記錄本遞給張易:
“這也正是我想要陳述的:目前南陽總人口數約為一百三十五萬左右,但因大族中隱藏了大量的奴仆,具體人數無法準確查證。”
“即便在這種情況下,郡內的可用土地仍未被充分利用,估計還能承載約三十萬人口的增長量。”
“如果我們依據之前查處的家庭來計算——比如說在宛城曾查處過的某個家族,就有未登記於冊的佃戶一萬七千餘名——”
這一數目令人咋舌,卻是當時社會實際情況的一個縮影。
農業是古代經濟的核心,各大族係坐擁大量田產,
自然需要佃農進行耕作管理。
“若是以這些隱口數量來重新評估,整個南陽地域上,實際應計入至少再增加五十餘萬人!”
荀彧心中快速估算了一番後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