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絲路學宮_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_思兔閱讀 

第121章 絲路學宮(1 / 1)

西域重鎮樓蘭,沙漠邊緣一座嶄新的建築巍然聳立。這就是絲路第一所明德分堂,當地人親切地稱它為"絲路學宮"。

清晨的陽光照耀著學宮的大門,各色人種的學子們陸續走進。有中原來的儒生,大食的商賈子弟,天竺的僧人,還有草原上的遊牧者。

"看,這就是我說的"活的課堂"。"葉知秧對隨行的官員說。她專程來此視察,為的是親眼看看這個大膽嘗試的成果。

正說著,一陣悠揚的鐘聲響起。這是一天課程的開始,但不同於傳統學堂的刻板,這裡的課程安排頗為特彆。

第一堂是語言課。教室裡,來自各國的學生分成小組,互相教授母語。一個中原學子正在教大食商人的兒子認讀漢字,而那個大食少年則用阿拉伯語教他記賬。

"妙啊。"葉知秧讚許道,"這比單向灌輸效果好得多。每個人既是學生,又是老師。"

來到商學堂,一場激烈的討論正在進行。話題是如何建立跨國商業信用體係。

"我們天竺有個傳統,"一個天竺商人的兒子說,"用"行會"來維護商譽。每個商人都要加入行會,遵守共同的規矩。"

"大食也有類似製度,"另一個學生補充,"我們用"商幫"來約束成員行為。違規的商人會被開除,再難在商路上立足。"

"這些都值得借鑒。"一個中原學子總結道,"我們可以建立一個跨國的商業聯盟,用共同認可的規則來維護貿易秩序。"

葉知秧在一旁聽得連連點頭。這正是她期待的:讓不同文明的智慧相互啟發,創造出新的解決方案。

工藝坊更是熱鬨。各國工匠帶來的技藝在這裡交彙,不斷產生新的創造。一個令人驚喜的發明正在展示:由中原的水力技術、大食的機械原理和天竺的材料工藝結合而成的新式紡織機。

"這台機器的特彆之處,"發明者解釋道,"在於它能自動調節張力,適應不同的絲綢材質。這解決了跨國貿易中常見的質量問題。"

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化交流堂"。這裡不是傳統的課堂,而是一個讓不同文明對話的平台。今天的主題是"商道與道德"。

一位大食學者說:"在我們的傳統中,商業必須遵循"公平交易"的原則。暴利和欺詐都是被禁止的。"

"這與我們的"義利合一"很相似。"一個中原學子說,"都強調商業要有道德準則。"

"在天竺,"另一個學生補充,"我們講究"dhara"正法,商業活動也要符合這個準則。"

討論漸漸深入,學生們發現: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各個文明對商業道德的理解有許多共通之處。

"這才是文明對話的真諦。"葉知秧對林月笙說,"不是要分出高下,而是要找到共同點,互相借鑒。"

但挑戰也在顯現。有學生反映,不同文化背景的學子之間偶有摩擦;有教習擔心,課程設置如何平衡各方需求;還有人憂慮,這種跨文化教育會不會衝擊傳統價值。

"這都是成長的煩惱。"葉知秧說,"關鍵是要以開放的心態麵對差異,用智慧化解矛盾。"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學宮采取了一係列創新措施:

設立"文化調解室",專門處理跨文化矛盾;

開設"文明認知課",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文化;

舉辦"智慧分享會",讓各國學子展示自己的傳統;

組織聯合研究項目,促進跨文化合作。

最有趣的是"絲路節"活動。各國學子輪流主持,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有時是大食的詩歌朗誦,有時是天竺的哲理討論,有時是草原的歌舞表演。這些活動不知不覺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您看。"王子明指著院子裡的一幕:幾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正在一起練習書法。大食少年的阿拉伯文字有了幾分漢字的韻味,而中原學子的楷書也顯出異域的神采。

"文化的魅力就在於此。"葉知秧感慨,"它能在交融中創造新的美。"

夜幕降臨,學宮舉行了一場特彆的晚會。各國學子帶來自己的傳統表演,但不是簡單展示,而是嘗試融合創新。最動人的是一首新創的歌:歌詞用多種語言寫就,旋律糅合各地特色,傳達的卻是共同的心聲:

"千裡絲路通四海,

萬般智慧彙學宮。

雖來自不同地方,

卻共同追求真知。"

這首歌很快傳遍絲路。它見證了一個奇跡:教育能夠跨越語言、文化、信仰的藩籬,讓不同的文明和諧共處,互學互鑒。

離開前,葉知秧在學宮的照壁上題字:

"會通百家,化育四方。"

這八個字,道出了絲路學宮的使命,也揭示了教育的真諦:它不隻是傳授知識,更是連接文明的橋梁,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

喜歡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請大家收藏: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盛京有風月 穿越後,我在豪門殺瘋了 正義的使命最新章節 被夫君殺身證道後,我重生了 抗戰:關東崛起,從保安團起義開始! 我未來無敵? 東京:這些標簽不對勁 清冷師尊爆改合歡宗,大佬狂爭寵 獲得係統後我靠敗家走上巔 皇爺他老房子著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