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光灑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一片片金黃的銀杏葉隨風飄落。葉知秋站在太和殿前,看著這熟悉的景色,心中浮現出當年在葉府習醫時的點點滴滴。
"陛下,儲君考核的最終結果出來了。"蕭遠珩捧著一份密封的竹簡走來。這是他們精心設計的選賢製度的第一次實踐,關係到改革能否永續。
葉知秋沒有立即打開竹簡,而是緩步走向旁邊的藥園。這些年來,禦花園裡的藥草越種越多,從最初的幾株到現在的數百種,每一株都承載著她的心血和期望。
"知道嗎?"她輕撫一株當歸,"這些藥草,就像我們的改革。需要日日照料,更要耐心等待。"
正說著,大女兒昭兒和二兒子明兒聯袂而來。兩個孩子都已長大成人,在這幾年的曆練中展現出各自的才能。昭兒繼承了母親的醫者仁心,在民間行醫濟世;明兒則精通軍政,在邊疆安撫各族。
"母後,"昭兒開口道,"無論考核結果如何,我們都尊重您的決定。"
葉知秋欣慰地點頭,打開了竹簡。仔細閱讀後,她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昭兒,朝廷考核組一致認為,你最適合繼承大統。"
全場一片寂靜。良久,明兒第一個開口:"姐姐確實最適合。這些年,她在民間行醫,最了解百姓疾苦。"
昭兒卻顯得忐忑:"母後,我配得上這份重任嗎?"
葉知秋拉著女兒的手,來到太和殿前:"當年我也有同樣的疑慮。但後來我明白,治國如醫病,最重要的是仁心。你有這份心,就一定能做好。"
午後,她在文華館主持最後一次大朝會。文武百官濟濟一堂,不僅有朝廷重臣,還有各地推舉的賢能和域外使節。
"今日召集諸位,"葉知秋環視眾人,"是要向天下宣布一件事:朕決定在月圓之日禪位於長女昭兒,自己則與皇後歸隱山林,潛心醫道。"
殿中一片嘩然。有老臣立即跪地勸阻:"陛下春秋正盛,何必急於歸隱?"
葉知秋微笑道:"正因為朕還清醒,才要趁此時完成交接。讓改革的成果能在新人手中繼續發展,這才是真正的遠見。"
蕭遠珩走上前來:"陛下說得對。這些年的變革,不就是為了建立一個能永續發展的製度嗎?現在是檢驗這個製度的時候了。"
傍晚,葉知秋帶著昭兒巡視各個重要機構。在太醫院,葉知昭正在指導年輕醫者;在文華館,各國學者在切磋學問;在監察署,新任命的監察使們正在認真辦案。
"看到了嗎?"她對女兒說,"這就是我們留給你的根基。這些製度和人才,都是你未來的助力。"
夜幕降臨,葉知秋在禦花園中召集家人密談。她詳細交代了自己的歸隱計劃:要在江南建一所醫館,專門收治貧苦百姓,同時培養醫者。
"為什麼選擇江南?"明兒好奇地問。
"因為那裡是你外祖父的故鄉,"蕭遠珩解釋道,"也是我們最初相遇的地方。"
葉知秋補充:"更重要的是,那裡需要我們。邊遠地區的醫術還很落後,正好讓我們發揮餘熱。"
第二天一早,她開始處理最後的政務。每一份文書都仔細批閱,每一個決定都深思熟慮。特彆是關於製度延續的安排,更是一絲不苟。
"這是朕最後的政令,"她對文武百官說,"設立"醫政司",專門負責醫術推廣和醫德培養。讓濟世之心,永遠流傳。"
午時,她召見了各地的使節。這些年來,大唐的對外政策發生了根本轉變,從武力征服轉向文化交融。如今四方賓服,實現了真正的天下太平。
"要記住,"她對使節們說,"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這份和諧,比任何武功都更加珍貴。"
黃昏時分,她在太和殿舉行了最後一次家宴。葉家姐妹難得相聚,加上子女孫輩,滿堂歡笑。這一刻,她既是一國之君,也是一個普通的母親、姐妹。
"其實我常想,"她對眾人說,"我們葉家最大的福分,不是權勢顯貴,而是這份醫者仁心的傳承。這才是真正的家業。"
夜深了,葉知秋獨自在禦書房寫下最後的家書。這不是給子女的,而是寫給天下萬民:
"醫者,濟世為懷;君者,天下為念。朕以醫心治國,不過是儘一份子的責任。今將歸隱山林,繼續行醫濟世。望天下人都記住:權勢如浮雲,唯有仁心永存。"
月光如水,灑在她的案頭。蕭遠珩輕輕走來,為她披上一件薄衫:"準備好了嗎?"
"準備好了。"她露出釋然的笑容,"這些年,我們以醫者之心改變了這個時代。現在,該讓下一代繼續創造他們的傳奇了。"
站在高處,望著這座她執掌多年的宮城,葉知秋心中沒有半點留戀。她知道,真正的功業不在這些宮牆殿宇,而在那些看不見的改變:百姓能看得起病,寒門子弟能有出路,天下能夠安寧祥和。
這就是她要留給後世的最後箴言:為政如醫,以心為本。這份仁心,將永遠流芳萬世。
喜歡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請大家收藏: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