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暖陽灑在濟世堂的書房裡,葉知秋正在謄抄一部特彆的醫書。這不是普通的醫術著作,而是她一生心得的總結,既有醫道,也有治道,更有做人的道理。
"師父,您要不要歇息一會兒?"一位年輕弟子送來熱茶,心疼地看著她伏案疾書的身影。鬢角的白發在陽光下格外顯眼,卻遮不住她眼中的神采。
"不急。"葉知秧放下筆,輕撫書頁,"這些都是要留給後人的,每一個字都要寫得清楚明白。"
蕭遠珩走進來,看了看書稿:"這不隻是一本醫書,而是一部治世寶典啊。"
確實如此。書中不僅有詳細的醫術心得,還有她多年行醫和治國的感悟。從如何辨彆藥性到如何體察民情,從治病的原則到治國的道理,無不凝聚著深刻的智慧。
"你看這一段,"她指著書頁說,"醫者用藥,要因人製宜,不可執著一方。治國理政,又何嘗不是如此?"
正說著,幾位得意門生前來請教。他們都已在各地開設醫館,正是濟世堂理念的踐行者。
"師父,我們遇到一個難題。"為首的弟子說,"有些地方的官員想借醫館謀私利,我們該如何應對?"
葉知秧放下筆:"記住,醫者濟世,當以民為本。無論麵對什麼壓力,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就像我當年在太醫院推行改革時一樣。"
她站起身,從書架上取下一本舊冊子。那是當年在太醫院製定的章程,裡麵詳細規定了醫者的職責和操守。
"你們看,"她翻開泛黃的書頁,"這些規矩不是束縛,而是保護。讓醫者能夠堅守本心,不為權貴所動。"
午後,一群新來的學生圍坐在堂前,聽她講授醫道。這些年輕人來自天南海北,有的是富貴之家的子弟,有的是寒門學子,還有從域外遠道而來的求學者。
"醫道有三重境界,"她語重心長地說,"一重是技術,二重是仁心,三重是悟道。技術可以教,仁心要悟,至於悟道,就要靠你們自己了。"
一個聰慧的學生問:"師父,這和您當年治國有什麼關聯嗎?"
葉知秧露出欣慰的笑容:"很好,你們要學會舉一反三。醫國如醫病,表麵上是不同的事,本質上卻是相通的。關鍵在於,要以仁心為本。"
傍晚,她召集所有弟子,宣布一件重要的事:要將濟世堂發展成一個醫學傳承的基地,不僅教授醫術,更要傳播醫德。
"我和你們師父商量好了,"蕭遠珩補充道,"要把這裡的一切都係統地記錄下來,讓後人能夠繼承和發展。"
葉知秧點頭:"是啊,為醫之道,貴在傳承。這不僅是技術的傳承,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夜色漸深,她依然在書房中寫作。這次是一部特彆的著作:《醫政心得》,專門記錄她將醫道理念運用於治國的經驗。
"你看,"她給蕭遠珩看一段文字,"為醫如為政,都要有"治未病"的意識。與其救急,不如防患。這個道理,我們當年在朝時就是這麼做的。"
次日清晨,她帶著弟子們在藥園巡視。每一株藥材都要仔細檢查,既是教學,也是傳授經驗。
"你們要記住,"她指著一株生長茂盛的草藥,"種藥如養民,既要勤勞,更要用心。光有技術還不夠,要懂得愛護和珍惜。"
正午時分,幾位老臣結伴來訪。看到她專心教學的樣子,不由感慨:"這比在朝堂上更像您了。"
葉知秧莞爾:"是啊,這才是我的本心。當年在朝雖立下了一些功業,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培養人才,傳承理念。"
午後,她審閱弟子們的醫案記錄。每一個病例都要仔細推敲,既要看診斷用藥是否得當,更要看是否體現了醫者的仁心。
"這個病人雖然貧困,"她指著一份醫案,"但你們依然用了最好的藥。這很對。醫者救人,不能因貧富而異。"
傍晚,她召集幾位資深弟子,商討如何完善濟世堂的傳承製度。
"要建立完整的考核體係,"她說,"不僅考醫術,更要考醫德。讓這份事業能夠代代相傳。"
夜深了,濟世堂的燈火依然明亮。葉知秧在寫給後人的序言中寫道:
"醫者,濟世為懷。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顆仁心永遠不能改變。望後來者能記住:懸壺濟世,不隻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責任。"
月光如水,照在她的案頭。多年來的心血都凝結在這些文字中,等待著後人去繼承和發展。
"你覺得後人會理解嗎?"她問蕭遠珩。
"會的。"他堅定地說,"就像當年你的改革最終被人理解一樣。真理和仁心,總會得到認可。"
葉知秧欣慰地點頭。她知道,這些心血不會白費。醫道的火種會在這裡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這就是她能留給後世最寶貴的財富:不是權勢顯赫,而是仁心濟世的典範。
喜歡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請大家收藏: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