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一片金黃的麥穗和稻田,陳衛國心裡不由湧起一股滿足感。
這是他一個多月來辛勤勞作的成果。
這一個月來,除了廠裡的必要工作,他大部分分時間,都是放在照料空間裡的這些水稻和小麥。
特彆是12月份的後麵這十幾天,他幾乎天天都泡在了空間裡。
一邊整理空間裡的土地,一邊照料空間裡的這些作物。
早些時候弄到的土壤和淤泥,他在這段時間全部混合好平整成了良田。
現在空間裡隻剩不到五分之一的麵積沒有鋪上土壤了。
因為前段弄回來的土壤和淤泥已經全部用完了。
這段時間他還用木材做了不少的糧桶。
上次的玉米豐收,搞了他一個措手不及。
收回來的玉米沒地方放。
他隻能這麼堆在空間裡的空地上。
沒有合適的儲存容器,他也沒敢將玉米弄成玉米麵。
後來他花了三天時間,做了十來個大木箱子,才將這些玉米存放下來。
也幸虧上次的深山之行,讓他弄了不少的樹林在裡麵。
原材料不缺。
吸取上次的經驗,這次他提前一個星期,做了十多個超大木箱。
都是用那種合抱粗的原木劈板做成的。
每個木箱最少能存放3000斤的糧食。
這次多做點,下次就不用忙裡忙慌的找東西裝糧食了。
因為這次收獲之後,距離下次收割的時間也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陳衛國來到一處稻田旁,集中精神,將稻穗割倒。
將三畝水稻割完,花了他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
主要還是精神力不夠,利用精神力割水稻的方法不熟練,浪費了不少時間。
割完後,將所有的稻穗集中到一處進行脫粒。
脫完粒之後,又利用空間之力脫水,,存在木箱之中。
說起來簡單,可這些工作花了他三天才將三畝水稻弄完。
五畝小麥還沒開始收割。
起早貪黑的弄了一個星期,終於將全部小麥收割完。
所有的秸稈,他全部利用空間之力,弄成了碎末,返還回了田裡。
他最後他統計了一下產量,小麥的畝產達到1200斤,水稻的畝產產量達到了1400斤。
這可後世的雜交水稻良種,和小麥良種的產量差不多了。
如果全部碾成大米和麵粉,他這次能收獲五千斤的麵粉、兩千九百斤左右的大米。
這些米麵如果僅僅供他們兄妹倆吃,好幾年都吃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