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個老百姓啊,今兒個真高興!”
“今天是個好日子,心想的事兒都能成!”
“就這個feel倍兒爽倍兒爽!爽爽爽爽!”
朱慈炯一番操作,終於收服了正藍旗,心情無限美好。
於是在回定遠的馬車上,低聲哼唧起來,隻可惜並不記得歌詞,最後哼成了歌曲串燒。
葉玄著、楊三水、薑光軍三人,聽著皇太子在馬車內哼哼唧唧,知道他心情很好。
幾人也不由自主的微笑起來,皇太子真是神人啊,任誰也想不到,他竟然收服了八旗韃子。
讓八旗韃子反清複明,去乾死其他的八旗韃子,這個神一般的操作,弄得幾人頭腦懵懵的,太過於刺激了。
一路無事,朱慈炯很快回到了定遠,時值深夜時分,眾人就趕緊洗漱休息了。
時間飛逝,轉眼就到了公元1659年,順治16年,5月20日!
此時此刻,定遠縣上下都忙碌了起來,所有人都圍繞著一件大事:搶收麥子和栽種水稻。
天氣已有炎熱之感,近段時間天氣晴朗,豔陽高照,對農人來說是難得的好日子。
整個縣的田間地頭,成片成片的麥田裡,沉甸甸的麥穗,已經把原本筆直堅韌的麥稈,壓得低垂著頭。
麥子熟了,充滿著生機和希望,更象征著窮苦數十年的定遠百姓,通過拚命努力,即將迎來吃飽穿暖的好日子。
不過,所有的希望的前提,是要把麥子顆粒歸倉,才能實現。
於是,定遠的百姓們,不分晝夜的守在田邊,拚力驅趕鳥雀、野豬,不讓他們糟蹋莊稼。
這個年代鳥雀鋪天蓋地,野豬也是結對,農民們稍有不慎,莊稼就會被禍害一空。
更關鍵的是,一定要在十幾天的收割期內,抓緊時間把小麥收割進倉;一旦有大雨天氣,糧食可就完了,甚至顆粒無收。
每一戶農家,上到70多的老人,下到小小的兒童,都是天還不亮時,就衝進了麥田收割。
一直忙碌到深夜,才能帶著一家老小,匆忙吃上一口熱飯,短暫休憩後,次日又要早早勞作。
幾千年來,在華夏這塊大地上,一代代樸實的農民,就是如此流汗流血,供養著一個個的或強或弱的朝廷。
隻是,辛勤的勞作之後,真正能夠留在自家米缸中糧食,往往不能保證自家的溫飽。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滿桌佳肴者,從無種地人!”,這大概就是底層百姓的悲哀了吧。
但是今年不一樣了,至少是定遠縣百姓們的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老農民們幾乎懷疑是在夢中。
朱慈炯在接收了張煌言陸續派來的1200名老兵後,調整了軍隊訓練計劃,趕在了5月中旬時就完成各項訓練。
他一直強調軍隊是百姓的子弟兵,現在到了百姓需要的日子,大明的軍隊自然不能當鴕鳥。
不過,朱慈炯做事必須要安全第一的,他提前讓李時茂和兀爾特打聽了韃子軍的狀況,確認他們近期並無移動。
其後他和葉玄著、楊三水和薑光軍等軍事主官,仔細商量後,留下了300名士兵保衛山穀基地,100名士兵扮作團練保衛縣城。
其他的3818名士兵,全部被朱慈炯派了出去,幫助定遠縣的百姓們,搶收麥子,栽種稻子。
子弟兵們做事,當然有組織性!先按照定遠21個鄉算,每個鄉派出了150名士兵,參與收麥子和栽種稻子。
又組成了1個450人的突擊隊,從南向北逐鄉突擊,幫助農民搶收麥子,麥收結束後再突擊栽稻子。
剩餘的218人,則被組成了幾支巡邏隊,到處出擊擊殺野豬等野生動物,保護莊稼;還有就是巡視鄉間,避免有人為非作歹。
還好,士兵大都都是農家出身,在幫助百姓後,感受到真摯樸實的謝意和軍民一家親的美好,倒也沒有什麼抱怨。
全縣上下,數萬軍民,經過近一個月的拚命勞作,定遠縣的夏收夏種總算順利結束,此時時間已是6月21日了。
好在老天爺也很給臉,直到麥收結束,都沒有下雨,終於讓全縣麥子都顆粒歸倉了。
在麥收結束後,倒是下了兩天大雨,剛好給水稻栽種提供了便利!
風調雨順啊,是個難得的豐收之年!
糧食順利收獲,但朱慈炯管轄土地上的百姓們,心情卻開始忐忑起來,要繳納夏季田賦了。
百姓們心想,大明的將軍們,帶著軍隊殺滅那些土豪劣紳,又給大家分地分糧分物資,說田賦隻收1成。
這個肯定是可信的,但他們心裡又很不安,覺得大明是不是收的太少了,畢竟地主們都是收5成以上的。
各村百姓們,紛紛找到了各村的村長,商量著是否主動多交一些田賦,好讓大明有錢養兵。
“村長啊,你趕緊去和大明的將軍們說一說,大明給咱們好日子,我們也不會忘本虧了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