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漢人”的驕傲_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_思兔閱讀 

第146章 “漢人”的驕傲(1 / 1)

朱炯等人看了王宮內庫後,都為緬王莽氏一族的奢華咂舌不已,也為其中的天量財富而心情激蕩。

不過也僅此而已,幾人都身居高位的,明白財富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將財富轉化成國力和軍力。

如此海量的財富存在國王的內庫中,和地主老財將金銀埋在地下沒有差彆,對國家對麵民族沒有絲毫好處,反而阻滯經濟發展。

因此一時激動過去後,安排得力人員開始登記和運送物資,幾人又忙碌起來處理各項事項了。

朱慈炯卻多了一層理解,他對戰爭的態度愈發堅定了:隻要籌劃得當,戰爭不僅能為國家拚來更好前景,還能帶來無儘的財富!

華夏數千年光輝燦爛的曆史中,戰爭總是耗儘民脂民膏的高風險活動,每個王朝對之都極其慎重,此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但有一種戰爭確實例外,這種戰爭會給戰勝方帶來天量的財富物資,支持戰勝方繼續南征北戰征服天下。

比如數百年前的大宋,攻破後主李煜的南唐後搜刮的財富物資,整整運送了兩年多才徹底運完。

大宋有了這些財富物資,才能更有底氣的南征北伐,統一了華夏大地的中原地區和整個南方。

也是因為這些財富物資,大宋才能在高梁河車神太宗大敗潰輸,軍隊幾乎全軍覆滅的情況下,勉強穩住了局麵沒有因此崩潰。

這些僅僅是最表麵的浮財,更深層次的人口、土地、生存空間和戰略地緣,那就更無法以數字能夠衡量的了。

大明本次攻滅緬甸,也是一場酣暢淋漓的滅國之戰,所獲取的財富自然也是不可計數,運送的也是馬車日夜不絕。

在運送財富物資的車隊裡,朱慈炯因為降低風險,並沒有大量使用緬軍的降兵,而是大量征召了緬人百姓。

黃老漢帶著兩個兒子,也在一支繁忙的運輸車隊中,在一隊明軍的看押帶領下,將財富物資運往遙遠的大光城。

緬甸農人出身的吳宗起老漢,也帶著兩個兒子,充滿熱情和乾勁的為大明運輸隊貢獻力量,也為新生的“吳”家搏一個前程。

緬甸的底層百姓,其實隻有名字而已,並不像華夏百姓那樣,以姓+名的方式給人們起名,那是王族、貴族才有的高檔玩意。

比如吳宗起老漢,他之前可沒有漢人名字,尤其還是這種有姓氏、有輩分、又有名字這麼高端的漢人姓名。

他的緬甸名字,按照漢語發音的方式叫做起,其實這點和其他千千萬萬的緬人並無區彆,底層貧民而已。

但是他很幸運,他家擁有一個漢人鄰居,在和這家關係很好的漢人鄰居長久相處中,他和兒子都懂了點漢語。

其實這個情況,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這樣的人在阿瓦城及靠近大明邊境的各城中,也很平常。

但現在不一樣了,大明軍隊摧枯拉朽的擊潰了緬軍,順利的占領了緬甸大部分城市和地區。

然後突然有一天,大明軍隊派出了無數的宣傳人員,說要在緬甸重尋漢人血脈,隻要是漢人身份的將發銀子發土地。

就在“起”麵對敵國的宣傳,還處在震驚、彷徨和猶豫中時,他家的好鄰居在某個夜裡,悄然閃進了他的家門。

他的鄰居夜裡摸上門,自然不是要去當隔壁老王的,而是真心誠意的向他透露了“小道消息”,並幫他梳理起“家族血脈”。

於是在此後明軍正式統計之時,“起”不再是單純的起了,他搖身一變成了“吳宗起”老漢,兩個兒子分彆叫“吳傳家”、“吳傳業”。

他們的祖上,說是來自大明的中原地帶,因遭逢亂世逃到雲南安身,後又不得不流落到緬甸謀生。

雖然家譜已經在亂世中丟失,但他們一直不祖宗的教誨,還在努力的保持著漢人的習慣和語言

他們說的如此言之鑿鑿,大明負責登記的人員,自然把他們登記成了“漢人”,是和鄰居一樣的漢人身份,而不是緬人變的“新漢人”。

然後他的生活就從貧苦不堪進入了夢幻狀態,先是得了四兩白銀和十石糧食,立即讓家人得了溫飽。

他們還聽說,高貴的大明人是來解救受苦受難的緬人百姓的,他們從王公貴族大地主手裡搶回的土地,都是要分給百姓耕種的。

自從確認了這個政策,吳宗起老漢和他的兩個兒子,雙眼立即變得赤紅,決心哪怕拚了性命,也要為大明貢獻力量。

他們家努力三代人了,仍是可憐的佃戶,飽飯都沒吃過幾頓,更何況擁有自己的土地了。

按緬甸老爺們和寺廟高僧的說法,他們這些賤民是前世造了孽,這輩子才受苦受難的;這輩子贖了罪,下輩子就能享福了。

緬甸的百姓們,一直都篤信老爺和高僧們的宣傳,哪怕累死餓死被打死,也認為這是命中注定的,下輩子就能享福了。

但明人老爺來了之後,卻告訴緬人們一個新的道理:任何一個朝廷,必須讓百姓吃飽穿暖過好日子,否則百姓造反就是天經地義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新小说: 百變小櫻裡的陽光大男孩 守村人離村後,我不傻了 從掌握時光權柄開始成神 王妃人間清醒,宮鬥步步為贏 那個女妖要修仙 開局出軌要退婚,女總裁愛上我你後悔啥 好一個氣運人間 我重啟靈根,師門上下都麻了 紅樓:割據江東,從水匪開始 上分手戀綜後,我紅了,渣男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