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農事、大戰_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_思兔閱讀 

第173章 農事、大戰(1 / 1)

“呂勇這小子找到張履祥了,理應把大神請回南京見孤王啊!但一夥人跑去了福建,竟還在那邊搞起研究了!?”

朱慈炯稍微覺得有些大無語,大概搞研究的人,都有些特立獨行吧。

不過從呂勇的信中所言,他們不僅找到了紅薯,就連玉米、土豆也都順利的尋獲了,甚至沒費多大周折。

隻是張大神正是聽到他談及新作物,又得知他的經費非常充足,因此才興致勃勃的和他一起去了福建一帶實地考察研究。

找到新作物後,呂勇恨不得插翅飛回南京,但張大神堅持留在當地。

他說要實際看看農戶從育苗到種植、施肥、防蟲防病到收獲的全過程,總結經驗和不足,如此才能指導全麵種植。

大神不走,呂勇自然不可能單獨離去,隻能老老實實的留下,整日陪著大神及其弟子們四處查看農田、訪問農戶,日複一日記錄著一切。

按照他的說法,張大神在今年年底前就會把三種作物的特性弄清楚,並形成指導種植的方略,屆時就會返回南京。

朱慈炯略微思索片刻,覺得倒也不急於一時,畢竟真正迫切需要這些作物的是殘破的北方大地。

整個華夏北方,正在經曆小冰河期的末尾時期,氣候寒冷且乾旱,麥子高粱等傳統農作物難以收獲。

隻有紅薯、土豆這樣的作物,才能在北方大地存活且收獲高產,為垂死掙紮的百姓提供一口吃食。

此時的江南省、浙江等南方諸省,稻麥種植的產量還能養活百姓和朝廷,還沒到迫在眉睫的時候。

當然了,等到張大神及弟子們過來,還是要請他們在培育良種、施肥、防蟲防病等方麵加強研究的。

現在每畝地兩百七八十斤的產量,朱慈炯覺得實在有些寒磣了,畢竟後世動輒都是一千多斤啊。

他不止一次的幻想著,某一日大明稻麥的產量能搞到四五百斤,百姓們愁著糧食怎樣都吃不完,那還是何等美好的勝景!

“急不得啊,農業增產是需要長期投入和持續堅持的,萬不可有急功近利的想法,要給農學家們足夠時間和支持才行。”

“萬琪啊,你安排一隊人手,按照此信上的地址,前去福建協助呂勇保護農學家們,勿令他們有任何意外。”

朱慈炯向新任親衛隊長,下達了命令,這些農學家都是大寶貝,必須保護好。

他想了想後,再度補充了道:“再讓他們帶去經費白銀五千兩,讓呂勇不要吝嗇錢財,務必照顧好張大神等人!”

張萬琪認真記下命令,行禮後就悄然下去安排了,非常乾練和高效。

一直牽腸掛肚的農業之事有了著落,朱慈炯可謂“龍顏大悅”,認真設想著花費一兩年時間準備,待到將來收服北方各省,把新作物快速推廣該來,就能很快讓百姓生活改善以穩定地上了。

農事改良有了希望,朱慈炯的心神也放鬆了許多,開始琢磨起湖北戰場之事來。

……

此時的湖北戰場形勢,總體可謂是喜憂參半,而且整個戰場的兵力布置已經亂成了一鍋粥。

在大戰的初始階段,大明兩個師兵力和夔東十三家的兵力布置涇渭分明,各自負責一個區域的防守、作戰!

大明的軍力駐守兩地:

兀爾特、賈克章和葉玄著帶領陸三師萬餘人,及原荊州綠營參將馬前程領原荊州綠營五千人,駐紮在當陽城。

薑光軍和董軍,帶領陸二師萬餘人,及甘輝水師萬餘人,駐紮在沿江的宜昌城及周邊。

夔東十三家的兵力則駐守兩處:

郝搖旗領夔東兵力一萬人,則駐紮在宜昌下遊的宜都!

劉體純、李來亨、袁宗弟、王光興等將領,率領大軍四萬人,駐守上遊巫山等地,與韃清四川總督李國英的八萬大軍鏖戰,避免大明的各軍被韃子上下夾擊。

甘輝還特意派出一支分艦隊,封鎖住了巫山縣的長江江麵及大寧河的水道,不斷騷擾韃子的調兵及運糧,協助劉體純等人防守。

大戰初始之時,無論是長江上遊四川境內的巫山戰場,還是下遊湖北境內的當陽、宜昌和宜都戰場,明軍順利頂住了清軍的強力進攻,甚至略占上風。。

在上遊巫山一帶,整編整訓後的農民軍,再加上炸藥包、手榴彈的支持,在和李國英的鏖戰中,略略占了上風,戰線穩如磐石。

在下遊的三處戰場,在宜昌戰場,薑光軍和董軍的陸二師及甘輝水師,利用武器的代差和海軍的絕對優勢,打的清軍損失慘重。

清軍在首戰就被他們乾掉綠營兵五千餘人,一路狂退數十裡才勉強穩住戰線,然後驅使民夫百姓挖深溝巨壑,勉強防住了明軍的反攻。

在當陽戰場,陸三師的主體其實是正藍旗旗兵、綠營兵,他們的實際戰力相比韃子的滿蒙旗兵,且心理上還又很大的畏懼感。

他們依托城牆、工事以及火炮火器方麵的領先,加之韃子的攻城能力也很菜雞,倒也守住了戰線不失,且雙方損失相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新小说: 百變小櫻裡的陽光大男孩 守村人離村後,我不傻了 從掌握時光權柄開始成神 王妃人間清醒,宮鬥步步為贏 那個女妖要修仙 開局出軌要退婚,女總裁愛上我你後悔啥 好一個氣運人間 我重啟靈根,師門上下都麻了 紅樓:割據江東,從水匪開始 上分手戀綜後,我紅了,渣男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