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帝王聞言皆是感到震驚,紛紛在心中暗自猜測,番薯與玉米究竟是怎樣的神奇作物,竟然能左右一個朝代的命運。
此時,天幕的聲音再度響起。
【大明末年,危機重重,四方不寧。諸多隱患,溯其根源,乃朱元璋時所奠,雖其誌在強國,然有國策失度,埋下隱憂。此史事我不再贅述,今當聚焦明末一大危局——千載罕見之“小冰河期”時期!!】
【崇禎在位十八載,天災連連,民不聊生!】
【崇禎十年,北地大旱,南方洪水,飛蝗肆虐,饑荒遍野。至崇禎十二年,淮河以南,樹皮皆被饑民啃儘!】
【崇禎十四年,旱災遍及全國,蝗災橫行,史書有載“餓殍遍地,人相食”之慘狀,世人聞之,無不哀慟!】
【至崇禎十七年,疫疾流行,所至千裡,十室九空。南北民眾,皆陷於疫疾之苦。是諸天災,皆小冰河期所致,非是一人之過;大明之亡,雖崇禎失策,然亦天命不佑!】
此話一出,眾人無不睜大了眼睛,陷入深深的震驚與沉思。
在大秦,始皇也驚愕地看著遠方。
“大明,竟然如此艱難,每年天災不斷,豈能不滅亡?”
在大漢,漢武帝也不禁歎息。
“天力豈是人力所能抵擋的?即便國力再強,遇上天災依舊難逃厄運。”
然而,在大明的應天府,朱元璋也陷入了深思。
“這些災難,難道真的是命運的捉弄?”
朱元璋低聲喃喃,他的心情複雜。
“也許,這一切並非完全是我的錯。”
而天幕的話,卻依然讓他心中憤怒。
“那些我頒布的國策,難道真有害大明之事?”
朱標也不禁感歎,曆史的重壓讓他感到沉重。
同樣在崇禎十七年,朱由檢內心滿是痛苦。
他終於明白,為什麼他登基以來,天災如此頻繁,似乎天命與他為敵。
“這小冰河時期,真是千年一遇的災難!”
朱由檢幾乎想要放聲痛哭,然而他緊握雙拳,心中充滿了掙紮。
“如果番薯和玉米真能抵禦這些天災……”
他的眼神中瞬間閃爍起強烈的希望。
此時,天幕的聲音再次響起。
【你們聽到這些天災後,應該已經明白了,流民的激增是大明滅亡的關鍵之一。而番薯與玉米,正能為百姓提供生存的希望!】
【玉米早在嘉靖年間便已傳入大明,然嘉靖帝未曾重視,未予推廣,致使錯失良機,未能及時普及。然玉米日後卻成為三大主糧之一,其畝產之豐,竟可達千斤!!】
【而且玉米容易生長,抗災之強,遠勝水稻。即便不施化肥,亦能確保糧食產量遠高於水稻,民眾得以度過饑荒之苦,生計有望啊!!】
這番話,令各地的帝王再度陷入了深深的震驚。
“千斤畝產!這怎麼可能啊!?”
大秦的始皇甚至忍不住發出了感歎。
喜歡短視頻:給古人紅色震撼!請大家收藏:短視頻:給古人紅色震撼!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