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
洪武年間。
朱元璋的眼眶幾乎紅了。
他在思索著,滿麵愁容。“我兒,依你看,我大明該如何走下去?”
“眼下剛剛經曆了大戰,百姓需要休養生息。農業才是當務之急!”
“如果我們放寬海禁,商人必定趨利,若因此壓榨百姓,百姓甚至可能會棄農從海,這該如何是好?”
“但是若不放開海禁,英國這個小小的島國,卻因為大航海運動一舉崛起,簡直讓人無法甘心!”
朱標麵色複雜。
他清楚父親的憂慮,但他也知道,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機遇。
這種機遇若錯失,恐怕會再也難以遇到。
朱標沉思片刻,忽然眼睛一亮,“父皇,您的憂慮未必成真!”
“我們可以一邊放開海禁,一邊提高商稅,並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利用商稅收入來減少田稅,甚至對農民進行補貼。”
“這樣一來,百姓的種田收入增加,而海外的風險也能起到一定的抑製作用,最終會保持平衡。”
朱元璋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顯然受到了啟發。
他隨即興奮地道:“我兒,你果真聰明,怎麼我沒想到呢?”
“若能找到一個平衡點,那對國家和百姓都是好事,甚至我們大明的旗幟,也許能像英國一樣,遍插世界!”
朱元璋目光炯炯,眼中閃爍著野心的光芒。
大明。
永樂時期。
朱高煦再也按捺不住,迫不及待地說道:“父皇,兒臣願意成為大明最銳利的長矛,遠征海外,為大明擴疆拓土!”
“那個小小的印度,兒臣必定一舉征服!”
朱棣聽罷,眼中光芒一閃。
心中也生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朱高煦與朱瞻基之間的矛盾,早已沒有回旋餘地,似乎注定要走向一條不可避免的對立之路。
作為漢王,朱高煦憑借著自己多年的血戰與征伐,拚儘全力打下了廣袤的疆土。
這些土地象征著他多年來的艱辛與血脈相連的榮耀,理應為他爭取到更多的權勢與聲望。
儘管如此,朱高煦清楚地知道,權力之爭並非單純依靠疆土就能解決。
尤其是在朝堂上,許多權力的較量往往更為複雜,背後藏匿著無數的暗流與陷阱。
然而,朱棣心知肚明,他那看似溫文爾雅、外表安靜的大孫子朱瞻基,實際上一顆野心勃勃的心臟,絕非表麵上那麼無害。
朱瞻基雖繼承了父親朱高熾的風度,但卻有著極為強烈的權力欲望。
朱瞻基在權力鬥爭的旋渦中渾然不覺,但朱棣早已深知,一旦朱瞻基坐上皇位,他的父親朱高熾的健康狀況定會成為國內治理的巨大製約!
畢竟朱高熾的身體狀況早已無法支撐起大明這個龐大的帝國。
如果朱瞻基繼位,不僅大明的朝局將麵臨極大的動蕩,更會因為各方勢力的角逐,最終導致國家內部的割據與混亂!
而這種局麵,恰恰是朱棣所最為忌憚的。
他深知,如果大明的子孫們彼此之間為權力互相殘殺,那將是王朝滅亡的先兆。
曆史上,許多王朝的衰敗,往往源於這種家族之間的內鬥。而作為當時的帝王,朱棣自然不願看到這個局麵上演在自己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