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泉鎮黑道第132章地球內核悄然變形
一、午後驚聞
陽光慵懶地灑在雹泉鎮小宇家的小院裡,斑駁的光影落在木質的桌椅上。小宇和張柏芝坐在桌旁,桌上放著兩杯冒著熱氣的咖啡,散發著陣陣香氣。張柏芝輕輕攪拌著咖啡,打破了午後的寧靜:“小宇,最近總感覺世界變化得好快,各種新奇的事兒層出不窮。你有沒有看到什麼有趣的新聞呀?”小宇放下手中的報紙,神色有些凝重:“還真有一則新聞,挺讓人驚訝的。你知道嗎?地球內核在過去20年裡悄然發生了變形。”張柏芝微微一愣,咖啡杯停在嘴邊:“啊?地球內核變形?這聽起來太不可思議了。快給我講講是怎麼回事。”小宇清了清嗓子,說道:“科技日報2月11日報道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團隊發現,地球內核的形狀在過去20年裡可能發生了變化,而且這些變化發生在地球內核表麵附近。”張柏芝一臉好奇:“地球內核不是固態的嗎?怎麼會變形呢?科學家怎麼發現的呀?”
二、內核奧秘初現
小宇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緩緩說道:“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地球的固態內核在維持地球磁場中起著重要作用,內核成長還是液態外核內部對流的主要驅動力。之前就有研究提出,內核可能隨時間發生轉動或形狀變化,但兩者不同步。”“近期這個研究,他們通過分析穿過內核後被記錄到的重複地震波,發現內核在2010年前後,從比地球其他部分轉得更快變為轉得更慢。”張柏芝疑惑地皺起眉頭:“這和內核變形有什麼關係呢?”小宇接著說:“這次研究團隊分析了2010年前後168組重複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其中一些地震發生在內核回到相同位置後,所以每組地震波的差異不可能來自轉動速度導致的差異。”“他們發現,雖然每組地震產生的穿過內核的地震波性質一致,但僅擦過內核的地震波性質卻不同。團隊認為,最好的解釋就是內核形狀會隨時間發生改變。”張柏芝恍然大悟:“原來是通過地震波發現的,科學家們可真厲害。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內核變形的呢?”
三、探尋變形根源
小宇放下咖啡杯,認真地說:“團隊表示,最有可能導致這一過程的原因,一是下地幔底部密度異常的牽引力,二是外核對流產生的拖曳力。不過,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有更確定的解釋。”“it之家也報道了這事兒,這個研究團隊是由約翰·維達勒教授領導的。他們本來研究的初衷不是直接研究內核的物理結構,而是想進一步了解內核的旋轉特性。結果在分析大量地震數據時,意外發現了一組異常的地震波,這才引起了他們對內核結構變化的關注。”張柏芝感慨道:“有時候科學發現就是這麼意外。那這個異常的地震波是怎麼回事呢?”小宇說:“維達勒教授說,他們在分析數十年的地震圖時,一組來自加拿大的地震波數據顯得與眾不同。深入分析後,他們意識到這些異常波形可能暗示著地球內核並非完全固態,其表麵結構正在發生變化。”“研究表明,地球內核表麵的結構變化很可能是由內核與外核之間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地球內核在地表以下約3000英裡,也就是約482803公裡處,被液態的外核包裹著。以前大家都覺得內核是個固態球體,沒想到這次發現它表麵可能在經曆‘黏性變形’,就是形狀在邊界處發生變化,很可能是外核的湍流運動引起的。”張柏芝驚訝地說:“外核的湍流能在人類時間尺度上影響內核,這可真是新發現。以前都沒觀察到過嗎?”小宇點頭:“是啊,維達勒教授也說了,外核的湍流特性早就知道,但之前確實沒觀察到它會在人類時間尺度上影響內核。這次是首次觀察到外核可能在乾擾內核,導致內核表麵發生位移和變形。”
四、數據背後的秘密
張柏芝若有所思地說:“那他們分析了哪些數據才得出這個結論呀?”小宇回答:“他們分析了數十年的地震數據,包括1991年至2024年間在南極洲附近重複發生的地震記錄。數據采集自位於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和加拿大黃刀鎮附近的地震台陣。就是在加拿大站點記錄的一組地震波中發現了異常現象,那些波形和以往觀察到的截然不同。”張柏芝好奇地問:“地球內核表麵結構變化,這會對地球有什麼影響呢?”小宇神色變得嚴肅起來:“這影響可不小。地球內核表麵結構的變化可能對其旋轉方式以及旋轉速度的長期變化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地球的自轉周期,導致日長的微小變化。而且,這一發現可能和之前觀察到的內核旋轉速度逐漸減緩的現象也有關。”張柏芝驚訝地張大嘴巴:“沒想到地球內核這麼一點變化,影響這麼深遠。那以後地球會不會發生更大的變化呀?”小宇無奈地笑了笑:“這還不好說。雖然這次有了新發現,但地球內部的奧秘還有很多沒解開。不過科學家們肯定會繼續研究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