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點了點頭同意了這一提議。
隨後,還建議修建連通礦山和鐵工廠之間的鐵路軌道。
當得知歲賜增多,便笑言試探:
“臣怎麼會笑話殿下呢,歲賜裡的珍寶瓷器雖然增多了,但真正的費用並沒有顯著增加呀。”
扶蘇無奈地說,“陛下登基時境遇還不如現在艱難,可他也做成了很多事情。隻要時間站在您這邊,何必擔憂呢?”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呀。”
接著戲謔說朝臣對殿下的想法格格不入。
扶蘇解釋:“不是完全作對,就是意見不同罷了。”
點破要害:”陛下決定的事,百官必定唯命是從;作為儲君,有些怠慢是在所難免的。”
這時,扶綏抱孫跑來插話打斷。
讓王輝準備一些兵器模型供皇太子玩耍,母子二人高興離去後,話題回到嚴肅處。
“獨木難支大廈,一人難當眾人之力。如今是讓大秦威名轉化為實惠的關鍵時期。”
聽到
在一個遙遠的時代,國都內一片繁華景象。
“換成任何一邦也如此。”
“邊境諸族雖畏服中原,願為之效忠者少之又少。”
“其一在於武力震懾,表麵臣服而心不甘。”
“再者因無實質利益吸引,自然無人願意聽命於秦室。”
太子端著茶盞問道:“公認為哪一方更為適合?”
不加思索地回答道:“選羅刹族最是合適不過。”
“羅刹部族世代與我為鄰,未曾有大的矛盾。”
“彼此了解甚深,且同視草原鐵騎為敵。”
“他們長年往來經商,對外界地理、民俗皆極為熟悉。”
“可借此商旅之力,將綢緞、茶葉、瓷器和精鐵送往尚未觸及的遠地。”
“換來牲畜、奴隸和金銀,均為我們急缺之物資。”
“羅刹族素仰慕我朝風華,在服飾和禮儀上亦以我朝馬首是瞻。”
“此般合作有何不妥呢?”
站在一旁照顧幼童的蘇瑤插嘴問道:“假使日後羅刹勢力壯大,轉而叛逆,該如何應對?”
淡然笑道:“這便取決於殿下您的謀略了。”
“秦地廣闊十倍餘之,子民數量更是數倍於彼。”
“曆史悠遠、人才濟濟。”
“如連這樣的局勢都應付不來”
太子輕輕搖搖頭:“即便才疏學淺,亦當不會到這般田地。”
蘇瑤調侃說道:“他鄉之人難免心異,往後若是生出是非來,豈不是都要算在你頭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