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薄之人往往表現出一種“視而不見”的狀態,即使某些事物清晰地呈現在他們眼前,他們也可能對此毫不在意或者不屑一顧。
相比之下,那些深刻的人卻能夠做到“不視而見”,即便有些東西並未通過肉眼直接觀察到,他們依然可以憑借敏銳的感知力去領悟和體會其中的深意。
那麼,為何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異呢?其實,當我們人類審視這個世界時,通常會基於兩個重要的基點或視角來進行判斷。
首先是以“我認為”作為出發點。這種思維方式就如同古人所提及的“一葉障目”一樣狹隘。人們常常受到自身所處原生家庭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從而形成了特定的觀念和價值觀。比如,在不同的職業領域裡,如士人、工農和商界,各自對於是非對錯的看法存在著明顯的分歧。
在士人和商人的社交圈中,“陽奉陰違”或許被視為一種理所當然且常見的行為模式。
然而,來自工農階層的人們卻對這樣的做法深感鄙夷。反之亦然,工農圈子普遍認同“仗義”乃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可士人和商人卻可能對此嗤之以鼻。
正是由於這些不同的基點和角度,使得人們在麵對同樣的事情時產生截然不同的反應和理解。因此,要想成為一個具有深刻洞察力的人,就需要超越個人固有的認知局限,學會從多個維度去思考問題,並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和思維邊界。
站在工農的角度就會有“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諺語;而站在士商角度就會有“學而優則仕”等諺語。
二是“我認為”源自於人本性。
人在潛意識上都認為自身是正確的,他人不同於己的意見都是相斥的,因為這源自於人‘驅利’的本性,都以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
情緒就是這麼來的,隻要外界講的觀念對其利益有觸犯,那麼外界的觀念就是錯的,這就是情緒的來源!
比如典型的女人在情感裡就是這樣:‘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情感,你居然不喜歡我,你就是壞人!’——典型的‘我想要你不給,那麼你就是錯的’這一情緒。
人人生來,都遵從人本性,思維出發點都是‘我以為’,所以人要想變得強大而深刻,就一定要‘反人性’!”
2、以‘存在’為基點
這種思維就是反人性思維,因為要‘無我’,也就是忘掉自身的角度,把自身棄之於外界環境,用第三隻眼的角度去觀察。
在這種角度下,好的一麵是能夠客觀的分析環境,從而不斷接近事物的真相,但也有壞的一麵,是非變得沒有“標準”了!
就好比針對前麵講的士商與工農的角度差彆,是你的話,你怎麼看?
這個問題想必人們會有n個看法。哪個是對的?沒人能說清楚。那麼該怎麼辦呢?很簡單,就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去做。
同樣是歸於到自身利益,但和“我認為”那種淺薄的歸於利益不一樣的!
因為這種方法是先‘無我’,也就是不摻雜利益,分析後,繞一圈回到利益上來。
說出來很簡單?但做起來無比難!
當人們最終回歸到利益的核心原點之後,他們的雙眼便不再受到那片“葉子”的遮蔽。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此時的他們已學會站在“存在”這一堅實的基石之上進行審視和觀察。
而一旦擁有這樣的視角,自然而然地就能清晰洞察到每個集體所展現出的真實狀態——即所謂的“存在”。通過這種獨特的觀察方式,可以輕而易舉地分辨出每一個集體究竟是遵循規則還是背離規則。
丁運鵬聽完這番話,整個人不禁有些發愣。他心中暗自思忖:如今的學生們竟然都如此深入地運用頭腦來思索有關人性的問題了?實在令人感到驚訝不已。
坐在一旁的兩個女孩則聽得如癡如醉、興致盎然,顯然還沉浸在剛才的話語之中,期待著更多精彩觀點的分享。
然而,就在這時,那隻號稱“老虎”的人卻突然止住了話題,隻見他身手敏捷地爬上了上鋪,然後迅速鑽進被窩裡準備入睡,仿佛剛剛那場關於人性探討的交流從未發生過一般。
喜歡懲治邪惡請大家收藏:懲治邪惡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