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攻下石見和周防,到達長門時,可以視情況圍殲元寇,如果元寇全軍死守赤阪,就和藤原南北夾攻,全殲元寇於赤阪,如果元寇隻有部分兵力在赤阪,那就從背後猛攻,藤原則阻斷元寇南逃北九州之路,待赤阪收複,就分開將分散長門各處的元寇各個殲滅。
元寇如果逃到海上,那就以火船猛攻其船隊,然後集結北九州和本州全部的水師,向元寇發起全麵反攻,力爭在海上殲滅元寇船隊,隨後進軍高麗,想到這裡,北條露出了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赤阪城攻守已經到了第4天,少貳景資的人已經打殘了2隊,傷亡超過人,少貳本人也負了重傷,臨死前豪邁的說道“武士就應該為國儘忠,死得其所”。
少貳陣亡後,倭軍並未被嚇破膽,相反,少貳景資的壯烈殉國給了這些倭軍官兵莫大的鼓舞,他們高呼萬歲,架起更多的雲梯和衝車,向赤阪城發起了更凶猛的進攻。
看著大批倭軍武士不要命的衝鋒,尤其是推撞槌的倭軍,真可謂前赴後繼,儘管城門裡麵至少已加厚了2層,洪茶丘還是膽戰心驚,王侃臉色也有些發白,看來,還真是小看這些倭奴了。
現在,洪茶丘隻能指望劉複亨、史柱能夠儘快突破博多,從進攻的倭軍後方殺過來,那樣,赤阪城才能保住,長門登陸的戰果才能保住。
當然,他更希望此時布防在百餘裡外的金方慶,能夠調兵來援,儘管他知道在幕府軍南下和安藝、備後2藩北犯的強大壓力下,金方慶很可能自保都困難,哪裡還能救援他呢,不過他還是希望,萬一呢。
這時空的曆史倒是給了洪茶丘這個萬一的機會,北條不知道北九州的情況很正常,但是他也不知道報信的傳來的消息還是20多天前的,信息阻斷,來往費了多少時間,他並不清楚,而這,正是他後來開始一敗再敗的原因。
儘管足利等人認為這消息很可能已經過時,元寇可能不僅登陸長門攻陷了赤阪,很可能已經完全控製了長門、周防、石見和安藝的部分,同時,元寇在博多、平戶也可能開始了登陸,儘管這兩路可能是虛張聲勢,但也絕不能掉以輕心。
當務之急,是一麵趕緊再派人從四國的伊豫、土佐前往南九州,然後北上,搞清楚情況後趕快傳回最新消息,一麵從已經集結在鐮倉和關東的禦家武士中抽出至少精銳,攜帶10天的乾糧,晝夜兼程趕往出雲,力爭一戰奪回出雲和石見,從赤阪城背後威脅元寇,使其首尾不能相顧。
到達赤阪城後,如元寇儘在赤阪,就和藤原一起南北包圍此城,待大軍到達後一舉圍殲元寇,隨後兵進北九州,與藤原、少貳等彙合,將在博多、平戶等地登陸的元寇一起趕儘殺絕。
同時,多造戰船,另外知會天皇,與皇室議和,共同抗擊元寇,從皇室那裡接過皇家水師,跟幕府的水師彙合後在海上把潰逃的元寇徹底消滅。
但是新兵衛、石田等人堅持要防備京都,根本不想跟皇室議和和稱臣,日蓮法師不想摻和,不置可否,北條在猶豫後,終於作出先出動4萬禦家武士和6萬運糧足輕前往出雲,剩下的仍然主要以防備京都和衛護鐮倉為要務。
從關東到出雲,要經過10個藩的領地,到處都是山川樹林,即使從海岸走,也經常需要攀山崖越河流,更何況還有6萬運糧隊伍帶著大批糧食跟著,每到一藩還要公布幕府的命令,彙合各藩緊急集合的藩兵和運糧隊伍,這樣行軍,到達出雲至少要20多天。
在日本古代曆史上,這樣作無可厚非,因為日本的地形本就如此,而且各藩其實力量都不大,很多時候所謂的藩戰更類似於大陸上的縣鬥。
一旦有一個強權在關東崛起,隻需數萬兵力,便可逐步掃平各地,但需要很長時間,那麼,在掃平的過程中,不怕諸藩聯合起來抵抗嗎,因為地形和文化的原因,山地諸藩信息都很閉塞,很難聯合,甚至都快打到自家門口了,有的藩主才知道消息。
北條不知道的是,元軍不是倭軍,大陸軍隊也根本不是小島上的藩軍可比的,即使禦家武士,跟長年進行大規模戰爭的大陸上的精銳大軍相比,也是不堪一擊。
更重要的是,大陸上的征戰一向講究“兵貴神速”,千裡奇襲是常有的事,大軍晝夜奔襲和馳援也不是沒有,而此時的倭國人,完全沒有時間觀念,跟後世時空為人所熟知的日本相比,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
金方慶進占石見和出雲10多天了,還沒看到幕府有出兵的跡象,隻有安藝、備後兩藩的藩兵,倒是前來進犯,但是麗軍還沒動,僅僅4000簽軍就把這幾千藩兵和上萬足輕打得喊爹叫娘,跑得比兔子還快。
金方慶有心集結萬餘精銳麗軍,一舉平定安藝和備後,但是又怕幕府迅速出兵,導致兵力回援不及,更擔心赤阪城的安危,一直沒敢輕舉妄動。
得到藤原和少貳合兵猛攻赤阪的消息後,金方慶見幕府還是沒有動靜,同時也大概了解了幕府軍隊行軍作戰的一般規律,於是一麵以5000簽軍布防和歌山,一麵以麗軍依出雲、石見的地形布置了2道山地防線,然後派副將領5000精銳麗軍帶上收集來的守城物資趕往赤阪城增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