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上班,馮瑞帶陳勇跟田香去了他管理的兩個家庭手工業生產小組。
這個所謂的生產小組,就是以社區為基礎,招集各家庭的無業人員組建起來的小規模生產小組。
這種形式的生產經營一般都是跟廠子或供銷社合作,對方以統一的價格收購,我方組織和負責生產,從中賺取一定的手工費,用於家庭支出。
雖然這個生產小姐的規模不大,穩定性也不強,但卻是社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時下工作崗位緊張,有些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七八口人,卻隻有一個人能找上工作,賺的那點工資喂七八張嘴實在難頂,生產小組的建立在一定承度上也能緩解這些家庭的壓力。
在彆的地方,這種生產小組都是街道跟居委共同合作管理的。
但在紅五街,這些事全都是幾大廠的工會在接手。
沒辦法,紅五街的人組織思想重,彆人說話不好使,就喜歡聽廠裡的。
久而久之這些事情就全部轉到廠工會這邊來了。
因為田香住在三裡巷,不太清楚這邊的情況,路上時,馮瑞挑著重點給她解釋了一下。
目前馮瑞管理著兩個生產小組,分彆是編織小組跟施工隊小組。
兩個小組都在安置區那邊。
紅五街的安置區是五大廠共用,以前的舊房子,大雜院或是聯排小院子為主,跟三裡巷的環境差不多。
而五大廠的家屬院是十年前統一建起來單元樓房,雖然上上下下住的人多,但有統一的廁所跟水房,院裡有樹有花壇啥的。有些社區大院還有藍球場跟乒乓球台,光社區配置上就要高級很多,感觀上比以前那些雜亂的巷子跟小院兒舒服。
這樣的樓房大家搶破頭都住不上,肯定沒地方拿來做生產。
所以機械廠的生產小組都設在安置區這邊。
馮瑞先帶兩人去了編織小組。
這個編織小組設在一個破舊的小祠堂裡,登記在冊的組員有一百多人,實際乾活的每天隻有十來個的樣子,而且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
沒辦法,年輕人隻想進廠,覺得乾這個沒意思,還紮手。
馮瑞帶著兩人進去的時候,兩個老師傅還樂嗬嗬地打招呼,知道田香跟陳勇是新來的工會乾事,還羨慕地說:“安逸得嘞,以後的日子就穩了。”
誰說不是呢。
但要爭取留下來才有得說。
田香拿著筆跟本子在裡麵轉了一圈,大致了解了一下編織小組的情況。
離開的時候,她問馮瑞,“馮老師,這個組就生產菜籃子跟笊籬嗎?”
剛剛她在裡麵看到的全是這兩種。
馮瑞:“也不是,隻是這兩種需求大,供銷社那邊訂貨多。”
田香又問了一下關於原料拿貨,以及訂貨與銷售方麵的情況。
馮瑞一一跟她說了。
目前他們生產出來的東西都是交給供銷社,如果供銷社那邊滯銷,或是由於季節性問題商品變得不好賣了,他們也會麵臨停產,組員們收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