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東城中學並不像現在這般差生雲集,反而是一所市重點中學。
那時候的東城中學其輝煌程度堪比現在耀州市五大名校,無數家長做夢都想將自己的孩子塞進來。
東城中學之所以有如此實力,便是因為他們那時有著一批以劉永忠為首的先進教師團隊。
劉永忠在當時是東城中學的辦公室主任,在平時也擔任著一個老師的教學工作。
為了東城中學長遠的發展,他提出東城中學未來應該往“高考工廠”的方向走,嚴格規劃學生在校時間,並且封閉校園,實行全日製軍事化管理,以大批的提高學校升學率為主。
對於劉永忠這個想法,支持者和反對者是半半之數,支持的人認為這一決定肯定能為華夏培養出一批優秀的人才,帶動華夏各個行業的發展,對學校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反對的人則是因為這樣的教學模式太過於極端,就算是為了培養人才,也不能如此的抹殺一個學生的稚嫩的心靈。
由於這個草案過於重大,關係到學校未來發展,學校不得不召開會議對這件事進行商議。
會議之上兩方的人掙得頭破血流,直到最後也沒有商量出一個辦法來。
對於這個草案,劉永忠十分看重,現在的華夏雖然還沒有人提出這種高考工廠的教學模式,但是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高考工廠”一定會在華夏問世,並且受到廣大家長的喜愛。
所以,劉永忠勢必要做這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為了這個草案他豁出去了。
第(2/3)頁
第(3/3)頁
劉永忠當即找到教導主任穀慧敏,穀慧敏也是學校的骨乾教師之一,他製定的校紀校規學生必須嚴格遵守,不得違反。
劉永忠找到穀慧敏,向她說明學校未來的發展方向後,得到了穀慧敏最大限度的支持。
穀慧敏有一個遠親,在市教育局工作,她當即打電話給這個遠親,通過他給學校校長施壓,迫使校長同意這件事。
形勢比人強,在這種情況下東城中學的校長也值得退讓,同意了他們的草案,但是他要求要先進行試點,效果好的話才能大麵積開展。
劉永忠也同意了校長的要求,他知道校長還是不太放心這個草案,所以他一定要抓住機會證明自己。
很快,劉永忠便在高一年級開始了他的高考機器加工的試點。
高考機器加工廠的學生沒有任何多餘時間,每一個學生的時間都被劉永忠克扣到分鐘,學生的生活就行機器一般,每天有著固定的工作。
開始的時候,學生的反應特彆強烈,不服從管理、私下辱罵老師、寫投訴信等等,可是這些完全沒有影響到劉永忠的計劃,全被穀慧敏想辦法壓下來了。
漸漸的,這個年級的學生反應不是特彆強烈了,所有人都好像適應了這種生活,他們每天都做著同意的事情,生活裡除了學習還是學習。
這些學生的性格也逐漸開始發生變化,他們失去了往日的青春活力,不愛好體育運動,思想變得呆滯,沉默寡言,與終結者裡的冰冷機器人無二。
但是他們的成績卻好得出奇,整個年級的人無一不是精英中的精英,在那個年代,他們這個年級已經將市所有的學校打敗了,當之
無愧的第一。
這些學生的家長看到他們的孩子成績得到了提高,頓時心花怒放,又是送錦旗又是寫感謝信的,絲毫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心理的變化。
不得不說,劉永忠是一個有能力,有遠見的老師,他看清了教育界的未來,這種應試教育之下的高考機器絕對是家長的最希望得到的。
三年後,這一批學生如期參加高考,長期的魔鬼式訓練早已讓他們麻木了考試,對於高考,這些學生絲毫沒有其他學生的緊張感,從容不迫地走進考場答題,從開始到結束,所有人臉色的表情平淡不已。
後來,成績出來後,這批學生毫不例外全都考上了省重點大學,沒有一個落伍的。
這一批高考機器圓滿完成了老師和家長的期望,同時東城中學也如願獲得了媒體以及教育局的關注與表揚。
事實勝於雄辯,這一下當初反對劉永忠慘無人道的教學模式的人徹底閉嘴了,畢竟人家成績在哪擺著,學校不就是看學生成績和升學率的嗎?
很快,這種模式在東城中學高中部全麵展開,從這一屆新高一開始,後麵招來的學生都會接受這種殘酷的改造,成為一台隻為考試而生的學習機器。
第(3/3)頁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