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郭嘉來見曹操,曹操正站在庭院之中,欣賞著那挺拔的綠竹。
曹操見到郭嘉,臉上頓時有了笑容,開口道“不得不說,袁紹的手筆實在驚人,隨隨便便,就能抽調出十萬大軍,這還真讓人羨慕啊!”
“明公,袁紹雖然出兵了,但沮授和郭圖、審配等人意見不合,整日爭執不休,顏良暫時是不會越過黃河的。”郭嘉不緊不慢地說道,他早已將袁紹陣營內部的紛爭看透。
每次麵對曹操,郭嘉總是表現得非常輕鬆隨意,甚至他來見曹操,都無需通傳稟報,見了曹操,也不必行禮。
這份特殊的待遇,足見曹操對他的信任。
曹操目光透過竹葉的縫隙,望向那澄澈的天空,若有所思地說道“山雨欲來,雖然顏良暫時沒有進兵,但奉孝,我和袁紹都知道,那一天遲早會來的。”
郭嘉點頭,“不錯!一山不容二虎!這一戰,在所難免。”
“幸好他此時沒有急於進兵,倒讓我有時間做一些準備,如果袁紹直接揮兵打過來,現在我和你,可沒有這份閒心在院中散步賞景了。”
過了一會,郭嘉又道“對了,剛剛得到消息,袁紹除了派人聯絡張繡,也派人去了荊州,想拉攏劉表。”
曹操聞言,不禁歎了口氣,神色憂慮地說道“意料之中,劉表和袁紹的關係,世人皆知,當年孫堅在洛陽偷拿了玉璽,就是袁紹下令,讓劉表截殺的孫堅,這些年,袁紹和劉表一直來往密切,那你覺得,這一次,劉表會出兵相助袁紹嗎?”
一旦劉表參戰,曹操將陷入腹背受敵的絕境。
此刻,他滿心期待著郭嘉能給出一個精準的判斷,為他撥開眼前的迷霧。
郭嘉微微搖頭,目光堅定如炬,語氣斬釘截鐵“我認為劉表不會參戰。首先,張羨在荊南作亂,短短時間內,他就聯絡了零陵和桂陽,頗有聲勢,攪得劉表焦頭爛額。這內亂一起,劉表的精力必被牽製,自顧不暇。”
“再者,劉表行事一向保守謹慎,老謀深算。即便他與袁紹關係匪淺,可這一次他也得首先權衡自身利弊。對他而言,作壁上觀,遠遠比卷入袁曹紛爭要有利得多。”
郭嘉加重語氣,一字一頓道“我並不認為,劉表盼著袁紹迅速擊敗我們,一統北方!”
“這?”曹操眼中滿是思索之色。
郭嘉娓娓道來“倘若劉表領兵參戰,幫助袁紹將我們擊敗,接下來會如何?袁紹一旦穩固北方,野心必然膨脹,下一個可就要輪到劉表了,到時,雙方必然反目,兵戎相見,就如同昔日我們與袁紹的關係一般。”
“劉表宦海沉浮多年,曆經風雨,對這其中的門道自是心如明鏡。隻有眼下袁曹兩家陷入僵局,互相消耗,對劉表才是最有利的局麵,如果我們敗的太快,對劉表最不利,即便我們贏了,也是慘勝,反倒劉表不會太警惕,如果袁紹贏,且是大勝,速勝,那劉表就無法安眠了!”
郭嘉一番鞭辟入裡的分析,猶如一道曙光,瞬間穿透迷霧,徹底點醒了曹操。
曹操點頭,眼中滿是讚賞“奉孝一席話,撥雲見霧,令我茅塞頓開!”
但他隨即又補充道“但也不能完全沒有防備,畢竟,世事難料。”
“主公所言甚是,理當有所提防!”
事實證明,劉表的態度,的確被郭嘉精準料中。
夜幕如墨,深沉地籠罩著荊州牧劉表的府邸。萬籟俱寂中,唯有偶爾傳來的更夫打更聲。
劉表獨自徘徊在庭院的回廊之下,月光如水,傾灑而下,將他的身影拉得很長,他的腳步非常緩慢。
而在這庭院的深處,那燭火搖曳的房間,住著正是蔡氏。
蔡氏正值妙齡,美豔嬌嫩,宛如一朵盛開的嬌豔玫瑰,光彩照人。
當初剛娶她過門時,也曾為劉表的生活添了幾分旖旎色彩,讓劉表體會到了老夫少妻的彆樣快樂。
那是一種被青春活力圍繞的愉悅,蔡氏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似帶著無儘的風情,劉表仿佛一下子年輕了不少,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然而,很快,這種快樂卻漸漸被無奈所取代。如今的劉表,每次來到蔡氏的小院,都會猶豫徘徊很久。
他的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光芒,有眷戀,有疲憊,更多的是深深的無奈。最終,他歎了口氣,轉身又離開了。
他深知,一旦踏入那扇門,麵對蔡氏的青春活力與熾熱需求,他已無力回應。
他害怕看到蔡氏眼中會出現的失望,更害怕在她麵前暴露自己如今身體上的孱弱。
在這亂世之中,他不僅要麵對各方諸侯的虎視眈眈,還要承受自身衰老帶來的種種困境。
一夜無話,轉過天來,謀士蒯越匆匆步入府邸,神色略顯焦急,見到劉表,便直言不諱“主公,袁紹的使臣已等候多日,你還是儘快給他們一個答複吧。”
“異度,對此你怎麼看?”劉表抬眼,目光中透著詢問與信任。
“荊州尚有內患,張羨之亂未平,此時若貿然卷入袁曹之爭,無疑是引火燒身。我認為當下主公應該把精力用在平亂之上,想必,袁紹也是能夠理解的。”
“言之有理,和老夫不謀而合。”劉表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欣慰。
過不多時,蔡瑁、蒯良等人也陸續趕到。
蔡瑁身形魁梧,滿臉橫肉,眼神中透著幾分凶悍。
他的想法最為直接,一進門便大聲說道“主公,如果我們出兵幫了袁紹,打敗了曹操,那接下來呢?袁紹一旦穩固北方,馬上就會來打我們,那我們不就等於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嗎?幫袁紹,就是在害我們自己。”
蔡瑁深得劉表的器重,又是他的妻弟,在劉表能在荊州站穩腳跟的過程中,蔡家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的話自然非常有分量。
眾人一番商議後,劉表心中已有定計。他馬上給袁紹委婉地寫了一封回信,措辭謹慎,告訴袁紹,張羨煽動叛亂,荊州局勢動蕩,實在是愛莫能助,希望袁紹不要怪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