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朝,那是一個封建禮教盛行的時代,人們的生活被各種規矩和傳統所束縛。在東海郡的一個普通村落裡,生活著一位名叫周青的女子。她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被打上了悲慘的烙印。
周青自幼家境貧寒,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每日在田間辛勤勞作,也僅僅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但周青生性善良,勤勞懂事,雖然沒有機會讀書識字,卻從父母的言傳身教中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到了婚嫁的年紀,經人介紹,周青嫁給了鄰村的一個普通男子。婚後,夫妻二人相敬如賓,日子雖然過得清苦,卻也充滿了溫馨。然而,命運似乎並不打算放過這個可憐的女子。沒過多久,丈夫就身患重病,儘管周青四處求醫問藥,悉心照料,但最終還是沒能留住丈夫的生命。
丈夫的離去,讓周青悲痛欲絕,但她知道,生活還要繼續。更重要的是,她還有一位年邁體弱的婆婆需要照顧。婆婆因為早年喪夫,又經曆了兒子的離世,身體和精神都大不如前,生活幾乎不能自理。
麵對這樣的困境,周青沒有絲毫怨言。她每日天不亮就起床,先是到田間勞作,耕種著家裡那幾畝薄田,以維持生計。回到家後,又馬不停蹄地為婆婆準備飯菜,照顧婆婆的飲食起居。婆婆身體不好,需要經常吃藥,周青為了湊夠買藥的錢,常常省吃儉用,自己餓著肚子也要讓婆婆吃上一口熱飯。
村裡的人都對周青的孝順讚不絕口,十裡八村的人都知道,在這個小村子裡,有一位孝順的媳婦。大家都羨慕婆婆有這樣一個好兒媳,都說婆婆上輩子一定是積了大德,才修來這樣的福氣。
然而,婆婆的心裡卻充滿了愧疚。她看著周青每天為了自己辛苦操勞,心裡十分不忍。她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能為媳婦做任何事情,反而成了她的累贅。於是,婆婆幾次三番地跟周青說:“孩子,我已經老了,不中用了,你彆再管我了,自己好好過日子吧。”
每次聽到婆婆這樣說,周青總是笑著安慰她:“娘,您說的這是什麼話呀。孝敬您、照顧您是我應該做的,您就安心過日子,彆想那麼多了。”
儘管周青總是這樣說,但婆婆的心裡卻始終無法釋懷。她看著周青日益憔悴的麵容,心中的愧疚感越來越深。終於,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婆婆狠下心來,自己上吊死了。
第二天清晨,當周青發現婆婆的屍體時,她隻覺得天旋地轉,整個人都崩潰了。她怎麼也沒想到,婆婆竟然會選擇這樣的方式離開她。她抱著婆婆的屍體,放聲大哭,那哭聲中充滿了悲痛和絕望。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婆婆的女兒,也就是周青的小姑子,在得知母親的死訊後,匆匆趕了回來。她看到母親的屍體,悲痛欲絕。但她沒有去了解事情的真相,而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周青告到了官府,一口咬定是周青謀殺了自己的母親。
官府接到報案後,立即展開了調查。他們把周青逮捕關押起來,對她進行了嚴刑拷打。那些衙役們為了讓周青認罪,用儘了各種殘酷的刑罰。他們用皮鞭抽打她的後背,用竹簽刺她的手指,用烙鐵燙她的皮膚。周青一個柔弱的女子,怎麼能受得了這樣的折磨。在巨大的痛苦麵前,她最終忍受不住,屈打成招,被迫承認了自己謀殺婆婆的罪行。
就這樣,周青被判處了死刑,秋後問斬。這個消息傳到了村子裡,村民們都感到十分震驚和憤怒。他們都知道周青是一個孝順的媳婦,怎麼可能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但他們隻是普通的百姓,麵對官府的判決,他們也無能為力。
當時,於公是看守監獄的差役。他在監獄裡工作多年,見過各種各樣的犯人,但他從來沒有見過像周青這樣善良孝順的女子。他知道周青是被冤枉的,為了不讓好人蒙冤,他決定挺身而出。
於公來到太守府,向太守陳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大人,這個周青是方圓十裡遠近聞名的孝順媳婦,她養活婆婆十多年,一直儘心儘力,怎麼可能會謀殺婆婆呢?這裡麵一定有誤會,還請大人明察。”
然而,太守卻對他的話不屑一顧。太守不耐煩地揮了揮手,說:“她都已經招供了,現在鐵證如山,你說什麼也沒用。你還是回去好好當你的差役吧,彆在這裡多管閒事。”
於公的規諫沒有得到采納,他感到十分失望和無奈。他知道,自己無法改變太守的決定,但他又不甘心就這樣看著周青被冤死。於是,他抱著審判的供詞,在官府門前痛哭了一場,然後默默地離開了。
轉眼間,就到了秋後。這一天,天空陰沉沉的,仿佛也在為周青的命運而悲傷。周青被押赴刑場,她的臉上沒有絲毫的恐懼,隻有無儘的悲傷和絕望。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儘頭,但她心中唯一的遺憾,就是自己的冤屈無法得到昭雪。
刑場上,一輛車子裝著一根十丈長的竹竿,上麵懸掛著五麵旛旗。周青站在這根竹竿下,當眾發誓說:“我周青如果有罪,甘願被殺,血應當順著竹竿往下流;我周青如果是含冤而死,血就要逆著竹竿往上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