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海氏兄弟_大明神探1546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綜合其他 > 大明神探1546 > 第一章 海氏兄弟

第一章 海氏兄弟(2 / 2)

瓊山與儋州同屬海南,當年蘇軾一葉孤舟,渡海而來之際,就曾借寓瓊山的金粟庵,後來朝廷赦免,蘇軾北返時,又於瓊山暫住。

瓊山本地人為紀念,便建了一座書院,至今已有數百年曆史,三十年前黎亂被毀,重新修葺,成了瓊山縣學,時人依舊習慣於稱呼其作東坡書院。

安南王子聆聽著,神色有些漫不經心,似乎對於過往的曆史並不在意,等到介紹完畢,倒是迫不及待地道:“小王知曉了,我們去見一見那位編著西遊的大才子吧!”

府衙官員有些不悅,側頭看向一下隨行的師爺。

師爺心領神會,快步由側門進入書院,先一步去尋人。

“請!”

府衙官員則領著安南使節一行,朝著書院走去,正巧教諭和訓導匆匆迎出。

“啊?什麼遊?西什麼?”

瓊山縣學的教諭是一位胡子花白的老者,慢吞吞的,口齒不清,好半晌才弄明白說的是啥,神色頓時變得憤慨:“取經的故事啊!那是海十三郎編的!唔!編到一半沒了,氣煞老夫!”

安南王子頓時感同身受起來,連連點頭:“對對!唐僧趕走悟空後,在寶象國被那魔王所害,變作老虎,八戒到底有沒有把大師兄尋回?唐僧是不是後悔錯怪了這個徒兒?後續到底如何?”

“你沒聽老夫說麼?後麵沒有啦!”

“哎呀!怎麼能沒有呢!”

眼見兩人說著說著,竟都急了,府衙官員有些茫然。

不就是一部西遊麼?自宋元傳下的劇目,讓玄奘取經的故事變得家喻戶曉,甚至收錄進了《永樂大典》之中,此後各種新編也是層出不窮,怎麼一個個多稀奇似的……

府衙官員沒有看過那部前一陣傳得挺火的新編西遊,但在心裡斷定,不會是什麼好作品,十之**就與書肆裡麵賣的《精忠錄》一樣,將關於嶽武穆的史書材料,拿白話講一遍,把相關的奏章、題記、檄文、書信一股腦編進去,毫無文學性可言。

可如此差的質量,偏偏演義的銷量驚人,甚至有一版專供內府,實在沒道理,隻能說演義之作,確實讓不少人津津樂道。

安南蠻夷之地,不知經史子集乃學子首重,可現在縣學老教諭竟也這般失態,讓他難以理解。

所幸就在這時,先前派出去的師爺匆匆而歸,來到身側低聲稟告:“東翁,著作者姓海名玥,尚未及冠,族中排行十三,在書院裡被稱作海十三郎。”

“還未及冠?”

如此年紀就能著書,哪怕是演義之作,倒也令人有些刮目相看,府衙官員免不了生出惋惜:“年少早慧,不求聖賢之道,卻誤入歧途……唉!”

師爺頓了頓,又接著道:“我見到了海十三郎,說及外藩使臣喜愛他新編的西遊,他卻無喜悅,反倒皺起眉頭,有言不再分心他途,隻求專心攻讀,考取功名,以光耀門楣。”

“哦?”

府衙官員有些不信。

師爺補充道:“這位海十三郎還有一位同歲的兄弟,姓海名瑞,行次十四,被書院同窗稱作‘道學先生’,便是當成先生來請教學問,都說是能成廩生的,兩人便在一起備考,準備下月的縣試。”

“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府衙官員頷首稱讚,專於科考,亡羊補牢,這就挽回了不少印象分,再結合姓氏,喃喃低語:“應是故禦史海澄的族人了!”

明朝海南有三位進士——李珊、海澄和陳實,分彆當過南京監察禦史、四川道監察禦史和廣西道監察禦史,朝廷曾在他們的家鄉,立了三座繡衣坊,其中海澄正是瓊山海氏人,當地也尊稱這一族為繡衣海氏。

這個姓氏不多見,家學淵源,應該沒錯。

這邊低聲討論著學子的來曆,那邊安南王子和書院教諭也就西遊交流好意見,朝著學堂走去。

書院內的學子早被驚動,聽得是府衙來人,更有外藩使臣陪同,趕忙湧到門口,齊齊行大禮。

沒有從眾的,是坐在後排靠窗的兩名學子。

一位身著月白瀾衫,眉眼俊逸,身材高大,既有文人的清俊氣質,又有其他學子不具備的雄俊魁偉,端的是儀表堂堂。

另一位五官與之稍有幾分相似,穿著一襲漿洗得有些褪色的青衫,身材瘦長,骨骼鋒棱,氣宇間亦有股清硬不折之氣。

“海玥!海瑞!”

眾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越過前排,望向那不卑不亢的兩位少年郎,生出讚歎:“繡衣海氏,好一對賢昆仲!”



最新小说: 渣男裝深情騙她十年,京圈太子上門搶人 隻是來湊個數,我成冠軍了? 騙她離婚?八零辣媳帶崽二嫁硬漢大佬 太好了小師妹重生了,宗門有救了 農門悍婦,病弱相公寵妻無度 擺爛後,李二求我當皇帝 聽懂獸語後,我帶毛茸茸為國爭光 頂A校草的陰鬱beta室友 開局兩間破瓦房(美食) 換親嫁給老皇帝,我卻攀上太子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