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梁州,長安城外二百裡。
田地邊的土道上,兩道身影並肩而行,腳步輕快虛浮,如同蜻蜓點水般自道上掠過。
扛著鋤頭的農人與他們擦肩而過,卻是對這番異人之像視而不見,仿佛根本看不到他們二人的存在。
“這田地土壤火燥、農物乾枯...之前接到的奏表說的無錯,關內果真是遭了大災。”
葉千笙行至稻田之前,蹲下身來,以手撫過田間稻穀枯黃的葉片。在她身邊,周無清同樣放慢了腳步,目光掃過麵前田地,滿眼都是大災之象。
此前仙盟接到消息,北方突厥蠻神似有異動,他們二人本是要去往邊境支援,途徑關內,卻剛好見到了這般災景。
一陣騷動聲傳來,二人循聲抬頭,目光越過田野,隻見幾十步外一隊身著官服的人徐徐走來,如群星捧月般拱衛著中央穿黃袍他的身影。
那人看上去在而立之年,身著龍袍,頭戴翼善冠,生的龍鳳之姿、天人之表。隨著那身影的出現,眾人都趕忙放下了手中的活計,所有人的目光集中於一點。
大唐人皇,李世民。
四周的百姓都伏低身子,在此恭迎聖上親臨,被他擺了擺手稱免禮。他邁步上前,行至路邊一個牽著孩子的農人身前,低頭一看,那孩子頭頂插著一株稻草,在風中微微地晃。
此乃插標賣首。在身上插稻草,意味著此子待售。
“汝為何賣子?”李世民溫聲開口,向那農人問著。
那農人大約是第一次見到當今聖上,站在那腿股打顫,囁嚅著半天說不出話來。李世民見狀,亦不多追問,隻靜靜轉頭,望向一邊站著的縣令。
那縣令早已經汗流浹背,見帝王目光轉來,趕忙拜道:“陛下,近幾月關內大旱、蝗災橫行,臣等已經開倉救災,但災民數多,實在力所不逮。釀成這等,是臣無能,實乃罪該萬死...”
李世民聽他說著,並未當場動怒,隻再度抬眼,目光掃過那因乾旱而顯得有些發白的田地,掃過一塊塊裸露的地皮,掃過散落在田間半爛的稻杆,那稻葉上儘是蝗蟲啃咬的痕跡。
大災之年,貧窮之人命如草芥,就如這一根根半枯的稻草一般。
李世民伸出手,輕輕拔去那孩子頭頂的稻草,遂而再度轉向那帶孩子的農人。
“此地有多少人賣子?”
“陛、陛下...”農人哆哆嗦嗦地道,“俺也不知具體...但俺村上,大約已有十幾戶人如此...”
李世民微微點頭,轉身走回背後的人馬之中,方才的溫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帝王的威嚴。
“回京後,立即擬定詔書,檢查京城倉廩,按需調糧至關內各地賑災。此外...”
“調查此地百姓都將子女賣向何處。回去後,取禦府內金帛將之儘數贖回,送抵父母。”
聲音遠遠而來,傳入田邊的周無清耳中,令他神情微微一動,望著那番景象,若有所思。
注1.《貞觀紀要·論政體第二》:“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為災,米穀踴貴,突厥侵擾,州縣騷然...是時,自京師及河東、河南、隴右,饑饉尤甚,一匹絹才得一鬥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