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公司雖然合作緊密且愉快,但畢竟還是兩家公司,等蜜月期過了結束合作,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全球發行渠道也會支離破碎。
對於此獅門影業是難以接受的,因此獅門影業非常想要收購頂峰娛樂和嘉禾國際。
如果能夠成功收購這兩家公司的話,那獅門影業就真正成為好萊塢第八大,唯一缺少的可能就是p的席位。
但到了這樣規模的公司,電影分級最多也就惡心人,影響已經不是很大了。
不過對於被收購,劉周當然是不會同意的。
頂峰娛樂是嘉禾集團在北美的支點,是向海外傳播華夏文化的最重要渠道,是有大用的。
嘉禾國際就更不要說了,這可是宗門底蘊,怎麼可能出售。
嘉禾國際目前雖然隻覆蓋了亞洲地區,但這卻是嘉禾花費了四十年才搞起來的。
如果不是劉周收購了嘉禾並且撿起了嘉禾的海外發行渠道並且投入資金光大,那國內電影的發行又將被海外的發行公司接手。
他們有多坑國內的影視公司是非常清楚的,畢竟像老謀子、陳詩人等大導演都被坑過。
除了中影、英皇以及安樂影業等寥寥幾家公司,嘉禾國際雖然幾乎半壟斷了國產電影在亞洲的發行。
嘉禾國際不僅發行實力遙遙領先,而且不會坑人,可謂是有口皆碑,所以很多公司的影片都找嘉禾國際來發行。
這樣一家公司劉周怎麼可能會賣?
就算是獅門影業多次求購,並且表示可以雙方合並的方式,劉周也沒有同意。
嘉禾國際和頂峰娛樂對於嘉禾集團來說都是有大用,前者更是不可或缺的,劉周怎麼可能交出去。
雖說到時候嘉禾集團也將持有新公司的股份,但是那時候就不是嘉禾集團的一言堂了,肯定無法做到像現在這樣對兩家公司如指臂使。
劉周又不急著建立起全球發行網絡,說實話,目前百分之九十九的國產電影,出了亞洲壓根沒什麼市場,文化隔閡不是那麼容易消除的。
大部分國產電影的海外發行,更多的還是在亞洲尤其是東亞這個大中華文化圈。
所以他對於建立全球發行網絡的執念沒那麼強,未來十年乃至二十年,華語電影都很難衝出亞洲,衝出東亞都很難。
嘉禾國際目前深耕亞洲地區的發行網絡其實已經暫時足夠了。
而對於嘉禾集團不同意合並,獅門影業也沒有多少辦法。
現在雙方的合作,還是獅門影業需要仰仗嘉禾更多一些。
因為獅門不僅需要嘉禾國際在亞洲的發行渠道,同時也需要頂峰娛樂更加強大的製片能力。
本來曆史上此時正是獅門影業的高光時刻,不僅手握《饑餓遊戲》這個係列,同時還收購了頂峰娛樂,再次將《暮光之城》係列收入囊中。
但是現在,這兩個係列都在頂峰娛樂手中,這讓獅門影業的製片實力大打折扣。
再加上劉周時不時地給頂峰娛樂幾個劇本,更彰顯頂峰娛樂製片能力的強大。
此時的頂峰娛樂再不是剛收購時拍攝新電影都要嘉禾集團輸血的公司了,現在不僅能夠自給自足,還能夠同時操弄三部電影。
去年頂峰娛樂總共拍攝上映了六部電影,創造的票房位列第七位,超過了被萬噠收購的米高梅,僅次於其他六大。
頂峰娛樂製片能力雖強,但是發行能力就偏弱了,這也是頂峰娛樂和獅門影業合作的原因。
他們發行實力強,但是製片能力不太行,需要頂峰的片子來維持他們的發行渠道,而頂峰的片子也需要他們的發行渠道。
彼此合則兩利,分則兩害,而且兩家合作也能抵禦好萊塢七大的打壓,不然單獨一家公司真的很難應對好萊塢七大的聯合絞殺。
不過彼此都知道,兩家公司如果不合並的話,今後肯定會分道揚鑣。
所以獅門影業在製片領域上更加投入,頂峰娛樂這兩年也在憑借自己的製片能力慢慢擴大自己在北美的發行渠道。
除此之外,這也在倒逼著嘉禾國際繼續擴張,在亞洲以外地區建立發行網絡。
嘉禾國際擴張的第一站就是歐洲,畢竟好萊塢電影最大的市場除了北美本土外,就是歐洲這個英語區。
等到國內電影市場崛起,亞洲市場才超過歐洲市場,畢竟第二大第三大電影市場都在亞洲。
隻要北美、亞洲、歐洲的發行網絡能夠基本建立起來,那頂峰娛樂今後也不怕和獅門影業翻臉。
不過發行渠道不是那麼容易建立起來的,北美會遭到七大的打壓,獅門也會在暗中拖後腿,嘉禾國際在歐洲的情況也差不多,同樣困難重重。
但劉周不急,嘉禾的基本盤是國內,他收購頂峰娛樂也不是為了去和好萊塢七大爭鋒。
說實話,等《饑餓遊戲》還有《暮光之城》兩個係列結束之後,再等到劉周的先知消失之後,頂峰娛樂可能會“原形畢露”。
到那時頂峰娛樂的威脅就不會那麼大了,好萊塢七大應該也不會再特意針對。
不過對於嘉禾國際來說,衝出亞洲其實也在計劃之內,劉周相信總有一天華語電影也是能夠衝出亞洲的。
正好海外的發行渠道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建立起來的,亞洲的渠道嘉禾花了一二十年,劉周也不吝再花一二十年將歐洲的發行網絡建立起來。
到時候就算劉周對於未來行業的發展了解到期了,嘉禾集團也能夠立於不敗之地。
現在亞洲地區的發行網絡已經比較完善了,今後隻要繼續維持就行,嘉禾國際就算是沒有頂峰娛樂的因素,也準備向歐洲擴張了,隻不過是提前罷了。
所以去年,新任嘉禾國際總裁鄒重衍更多的時間還是待在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