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桓謙對道生的才學廣博程度佩服不已。
道生作為廬山東林寺慧遠大師的**,的確是沒少讀書。
道生一直博聞強記,雖然一心向佛,不過這麼多年以來,也沒有一刻中斷了讀書。這一次他之所以隨軍出征,隻不過是因為桓閥固請,難以推脫罷了。
如今天下人都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佛教高僧在民間的影響力不容忽視,一位高僧,威力有時候更甚於十萬精兵,桓玄雄踞荊州,而廬山就在其治下。桓玄誌在天下,當然知道如果能得到廬山慧遠相助,那麼他日後成就王圖霸業必然會更加順利。
隻是可惜麵對桓玄相邀,慧遠大師卻拒不從命,以他曾經立誓眾生禮佛不下廬山為由,數次推脫了桓玄相邀。這一次桓玄又派人上山固請,慧遠推脫不得,便隻好讓他的**道生替他一行。
道生雖然隻是慧遠的**,可他同樣也是難得一見的高僧,桓閥也稍覺滿意,就連桓謙對道生也是畢恭畢敬,如今騎在馬上對道生抱拳說道:“大師佛法精深,實在是讓我等凡夫俗子眼界眼見頓開,與大師交談,受益頗多。”
道生生**謙和,微笑著連稱不敢。
“這次有大師隨軍,我就能在陣前時時聆聽大師的佛法教導,有大師的佛法加持,我軍必然能大獲全勝。”
對於桓謙的這種思維,道生不敢苟同,其實在他心中,佛法雖然廣袤無邊,可卻也不是信奉了佛法就能打得了勝仗,否則姚秦更寵信佛教,兩邊都有佛法加持,那究竟是誰勝誰敗呢?
事實上,不隻是姚秦,江北胡人對佛法的崇信程度遠比南朝更甚,就連當年的苻堅,也是舉國推行佛教,當時多少名僧彙聚長安,如果有佛法加持就能獲勝,那當年淝水之戰苻堅又怎麼會敗亡?
不過道生當然不會在這個問題上爭論,轉移話題說道:“胡人數十萬大軍虎狼之師,不知將軍打算怎麼破敵?”
桓謙雖然是個士族子弟,不過桓閥叱吒風雲多年,桓家子弟必然不可能是繡花枕頭。此次出征其實桓謙早有打算,沉吟說道:“胡人勢大,實在不宜強攻。”
看得出來桓謙這話似乎還有下文,道生也不說話,靜等他繼續說。
雖然荊州與蜀中唇齒相依,為了自身的利益必須要出兵相救,可桓閥的態度始終是不能白白發兵,在這個過程中獲利才是桓閥的目的,桓謙當然知道,所以他有一個不折損兵將而退敵的好辦法,說道:“胡人這一次人馬雖然眾多,不過為了快速翻越巴山,現在可以說是孤軍深入,補給的重要儘顯無疑。我們可沿巴山駐防,從後截斷其糧道,胡人必然不戰自亂。”
道生雖然佛法高深,可對行軍打仗他是半點也不懂,本來他以為縱使桓謙善於用兵,這一次以十萬人馬援救蜀中,縱使能勝,也免不了一番慘烈的征戰,可現在聽了桓謙的戰略布置,原來他竟早有了兵不血刃之計,也不禁眼前一亮:“將軍果然妙計,蜀中北部都是叢山峻嶺,補給不易,如此一來,隻要我們沿巴山北上,切斷胡人糧道,胡人必然慌亂,到時胡人無糧,軍心一散,再對胡人圍剿,必然可大獲全勝。”
誰料桓謙卻搖著頭說:“大師隻說對了一半。”
“哦?”道生不解:“那將軍的對敵之計是?”
桓謙笑道:“大師所說的前一半再對不過,蜀中北部都是叢山峻嶺,我們隻要沿巴山北上,切斷胡人糧道,胡人必然慌亂。”
“那然後如何?”道生追問道。
“然後?此計到這裡就已經大功告成,何來然後?”
“切斷糧道就完了?”道生更困惑了,他雖然是個和尚,可也知道切斷糧道不過是為了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的前提:“此時攻打胡人,胡人定然**翅難飛,可將軍隻是斷其糧道,胡人必然奮力突圍而出,如果胡人的兵馬逃過巴山,豈非後患無窮?”
桓謙笑道:“不止如此,到時我還會在巴山之上留一條生路,以讓胡人撤回巴山以北。到時蜀中**或許會隨後掩殺,不過這與我荊州兵馬就絲毫也沒有關係了。”
道生是佛門高僧,當然不懂得權謀**,問道:“將軍既然發兵援助蜀中,為何又不一助到底,以絕後患?”
桓謙不答反問:“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了老鼠,那又要貓何用?”
道生一楞。
“所謂飛鳥儘,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桓謙繼續解釋說道:“貓鼠也是一樣,如果這世間再也沒有了老鼠,又有誰願意養貓?”
聽了桓謙這麼一說,道生略有所悟:“將軍的意思……”
“如果蜀中北麵沒有了來自胡人的壓力,我桓閥的勢力又怎麼滲入蜀中?”桓謙笑著問道:“大師可知為什麼我桓閥能夠盤踞荊州數十年屹立不倒?”
道生搖了搖頭,桓謙解釋說道:“我們桓閥之所以能夠盤踞荊州,無非就是因為江北有胡人的威脅罷了,若是沒有胡人,朝廷又要我們荊州強兵何用?我們桓氏門閥又怎麼能像如今這般壯大?”
聽了這些話,道生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