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更彆提,再出現19世紀、20世紀那樣的科學全才了。
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人類的學習能力,與社會整體的知識總量,正在飛速拉開差距。
就好比現在,聯邦科學界中,比較冷門的海洋地質學領域,一年都有500800篇相對有價值的科學論文。
就更彆提熱門的納米材料、半導體、電場合成、宇宙天文之類了,那一年幾千,乃至幾萬篇的科學論文,就算是黃修遠這種有超級記憶力的人,可扛不住如此龐大的知識增量。
這還是將一部分低價值論文剔除後,剩下的新增知識量。
如此龐大的知識總量,未來的學生們,可以想象他們將麵對如此的局麵,那就是一輩子都學不完一門學科。
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學校不得不延長學習時間,或者不斷細化學科。
這種解決方案,都是治標不治本的,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
延長學習時間,則意味著學生的畢業年齡,又繼續向後推延,而人類最有活力和創造力的黃金年齡,又在2045歲之間。
總不能未來的博士畢業,要弄到40歲之後。
這樣一來,學生博士畢業出來,工作沒有幾年,都可以進入退休狀態了,創造力和精力也會斷崖式下跌。
而不斷細化學科,則同樣是一個弊大於利的行為,要知道人類的各個學科之間,從來都不是孤立的係統,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越是細分學科,越會導致人類的創造力下降。
例如所謂的納米材料,本身就是一門綜合學科,需要懂化學、物理、數學和生物,而化學又分什麼無機化學、有機化學、電化學、高分子化學之類。
以此類推,一門大學科,又劃分為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小學科。
這種情況下,讓學生如何學習
學習了有機化學這邊,又發現拓撲學不明白;拚命啃向拓撲學,又發現高能物理看不懂
到頭來,越細分學科,人類的學習效果和創造力就越弱化。
很多學科之間,都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很難完全切割開來。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人類必將陷入“知識學習困境”,這個問題不解決,人類當前的科學發展速度,將會越來越慢,最後進入無創新時代。
這就好比,一個人在爬雪山,他可以攜帶的食物,隻能是身體可以拿得動,而這些食物,又剛好隻能夠吃兩天時間,那他最後隻能前進兩天的距離。
哪怕有少數耐力驚人的個體天才,他們可以不吃不喝繼續爬,也最多爬多三天時間。
學習瓶頸的困境,就如同爬雪山那樣。
人類的知識傳承方式,就是每一個新生兒,隻能從山腳下開始,而不是直接繼承前輩的終點。
這樣一來,人類就可能出現某一個高峰後,其他後繼者們無法超越的困境。
實際上,這個困境已經出現了。
上個世紀的相對論、量子力學、弦理論、粒子標準體係等知識誕生之後,人類在物理的大廈上,隻能做一些縫縫補補的工作,而不是更上一層樓。
所謂的上帝粒子,也是上個世紀標準粒子體係中,早就預言的存在。
人類文明,已經進入了瓶頸。,,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