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軍的兩位副帥,在一番話裡話外的威脅下,終於迫使**退讓,帶著身後的軍隊朝著中州軍團追擊而去。
相比較南部軍需要和**一番爭執,另一路的東部軍,絲毫沒有這種分歧,看著東州軍團有撤退跡象,主帥巴吉,二話不說,立刻命令軍隊跟上,務必要將東州軍團給死死咬住。
在他的命令下,規模龐大的東部軍,如同洪流直撲東州腹地而去。
之所以顯得有些著急,主要還是為了彌補剛開始先鋒營的突襲失敗的損失。
如果不是先鋒營的疏漏,他們也不至於打的對方有防備之力,在整整打了兩三日後,以絕對的兵力優勢下,方才攻破了邊城。
如今東州軍團有撤退跡象,巴吉想都不想,讓身後軍隊傾巢而出,務必要消滅這支讓他們屢屢吃虧的東州軍。
之前的東部軍,兵力隻有十來萬,如果不是抽調了一半的兵力,北上去了燕州,上次的東州之戰,也不可能敗的這麼慘。
直接導致他們的主帥陣亡,這對東部軍來說,是奇恥大辱,東部軍上下無不都憋著一口氣。想找機會洗刷這次恥辱。
隨著南方戰事平定,趙涼三大部軍齊齊擴軍,最終在得到蘇泰的命令下,終於等來了一雪前恥的機會。
整整二十萬人的東部軍,在這等大軍規模下,巴吉就不信就憑這支隻有十來萬人的東州軍團,能夠擋得住他們。
這次大軍南下,身為東部軍主帥的巴吉,相當有自信能夠擊潰東州軍,拿下東州。
他們和東州軍打交道不少,多少已經摸清了東州軍的作戰打法。
如果能守得住,那就依靠城防,如果守不住,那就誘敵深入,利用東州的地形,和他們打消耗戰,慢慢消磨他們的兵力。
而這次交戰,果不其然,東州軍選擇了第二種作戰打法,誘敵深入,以地形的優勢,想將他們逐個擊破。
如果放在上次,東部軍或許會吃虧上當,但吃過一次虧的東部軍,絕不可能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
上次是因為兵力不夠,隻能占領東州境內的城池,依靠城防防守,而現在,他手中有足足二十萬大軍。
隻要二十萬大軍緊密的抱團一起,就算東州軍想要分而殲之,根本做不到。
而按照巴吉的意思,二十萬軍隊攻進東州後,不會分散兵力占領當地城池,而是死死的咬住撤退的東州軍。
隻要將這支東州軍團咬死,就能迫使他們不得不決戰,而一旦決戰,憑借兵力優勢,拿下這支東州軍團,皆在掌控之中。
一旦將東州軍團給剿滅,在回過頭來,占領東州可謂易如反掌。
正是抱著與東州軍團決戰死磕的打法,東州軍團一撤,巴吉就命人衝了上去。
很快,便咬住了東州軍團的後衛,雙方瞬間與之交戰,彆看後衛的軍隊兵力不多,約莫隻有萬人,但反擊卻十分凶悍,雙方打的你來我往,大有不相上下之意。
如果僅僅隻是這萬人的斷後後衛,不會讓巴吉如此興奮,甚至親自去了前線,指揮作戰。
除了這支後衛東州軍,在兩邊,還有不下四五萬的軍隊,不斷從四周發起反擊,這麼做的原因,就是為了解救後衛部隊。
東州軍團也沒想到,巴吉會這般果斷,目標隻有他們,甚至連攻破的邊城看都沒看一眼,大軍直接壓了過去,把他們給死死咬住。
不得已,隻能暫時中斷撤軍的計劃,先鋒和中部軍隊,立刻出兵從兩翼攻擊,希望能夠解救被圍困的後衛軍隊。
一時間,雙方戰事激烈,正是如此,才讓巴吉帶兵去了前線指揮,當然這隻是其中一個原因,更重要的還是,巴吉希望這次能夠將東州軍團一網打儘,最好能活捉東州高層,樊崇、孟天祥、方敬之之流,這些人都上了他的活捉名單。
如果能將這三人給活捉,那他的功勞不可謂不大,到時憑借這個大功,足夠讓他得到蘇泰的重重賞賜。
這個目的,不僅巴吉清楚,在中軍營穩住大軍調動的鄒吾也是清清楚楚。
畢竟是二十萬的軍隊,總的有人負責調度,也不是所有的軍隊,都得一股腦的往前衝,有的軍隊,需要斷後,保護兩翼,還有需要和先鋒營負責溝通聯絡。這些都需要有人坐鎮中軍指揮,隻有這樣,這支二十萬人的軍隊,才能順利的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