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休整結束,隨著東州軍團主動進攻,也是吹響了國戰的號角。
如果說上次的首戰,還隻是帶著些許的試探,那這次就是新涼與趙涼之間的南北國戰,雙方所有的軍隊都投了上去,現在就看誰能率先取得國戰的優勢。
哪怕隻是一點優勢,也足夠鼓舞全軍士氣,這次國戰是決定南北兩朝的誰勝誰負的走向,所有人都很重視。
就目前來說,南北國戰,分為三大戰場,東邊不用說,是東部軍與東、南軍團的主戰場。
中部區域包括寧州廣大南部,以及晉州的南部,是南部軍和中、交兩大軍團的戰場,也就是第二處戰場。
至於第三處,就是以寧州西部,以及晉州西北二部,就是西部軍和甘蒙、西州軍團激戰之地。
從三處戰場來看,最重要的自然是掌控趙燕二州的東部軍,隻要擊潰了東部軍,東州軍團一路北上,就能順勢拿下二州。
而一旦失去燕趙二州,趙涼基本上也就輸了一半,所以,這次的主戰進攻方向,就是以趙燕二州為主。
至於,第二、第三戰場,隻要能夠鉗製就已經算完成了重大任務。
當然為了能夠給東、南二州軍團減輕壓力,南北國戰開始之際,西部的戰場,也會同時跟進。
這種打法,就是當初蘇祁安一開始和越王蘇康,討論合作雙方兩邊夾擊的打法。
各自拿下趙涼的東西部,最後雙方彙合趙涼京都,想法是好,隻可惜蘇康的野心更大,選擇了與蘇泰合作,最終落得被擊敗的下場。
雖然中途發生蘇康這檔子事,可在平定南方戰亂後,對這套計劃,蘇祁安並未棄之不用,經過軍機、政務二司的商議,最終還是將這套計劃給拿了出來。
當然,也並非全部照搬,還是相應做了改變,東西兩路的夾擊,最終還是以東州軍團為主,而西部的甘蒙、西州軍團,在進攻次之,防禦為主。
倒不是蘇祁安怕了西部軍,而是在**死後,庫克圖接任西部軍,都沒等甘蒙軍團出擊,對方就已經來勢洶洶了。
西部軍上下,氣勢如虹,基本上都在勢頭上,這時候如果和他們一樣,選擇硬碰硬,挫了他們的鋒芒是能做到的,但傷亡肯定是兩敗俱傷。
對庫克圖來說,西部軍哪怕全部死光了,他也絲毫不心疼,隻要能夠做出成績,死在多人也無所謂。
庫克圖敢主動出擊,就是為了想讓甘蒙軍團和他一樣硬碰硬。
這點,身為總指揮的謝蒼豈能看不出?因此,他的打法是先挫一挫對方的銳氣,待差不多之際,可以來一下誘敵深入。
利用地形,慢慢消耗他們的實力。
對方越想和他們速戰速決,謝蒼偏偏就不如他們所願。
謝蒼的做法,蘇祁安很讚同,他沒有任何乾預,不僅是甘蒙軍團,其他五大軍團,都是按照軍機司,加上各自軍團長根據戰場的變化,見機行事。
蘇祁安就穩坐西州城,隨時等待傳來的最新戰況,既然選擇相信他們,蘇祁安就不會乾涉,就像一個看客,默默的看著戰場變化。
在謝蒼的這種打法下,果然,與西部軍硬碰硬一番,稍微挫了他們的銳氣後,直接撤軍進入邊城,利用城防,好好的消磨他們的兵力。
而此時的西部軍,基本上是上頭了,不管不顧猛攻邊城,戰況激烈,但想要快速攻城邊城,沒那麼容易。
此次不僅是蒙寧邊城的猛攻,一路往下,晉西邊城也是軍隊猛攻,可以說,這次的西部軍是沿著它的所有防線區域,對甘蒙西三州邊城發動全麵入侵。
彆看戰況激烈,但有邊城的存在,西部軍始終沒能逾越一步,一直猛攻邊城,短時間來看,很難有大的效果。
在這種慢慢消磨下,西邊的戰場,你來我往,陷入了僵持,當然不僅是這一處戰場,包括第二處戰場的中寧邊境,他們的僵持比西邊更甚。
雙方的軍隊在邊境駐紮,隨著國戰爆發,雙方也的確出兵交戰,但隻打了不到半日,南部軍竟然主動往後撤,就駐紮在寧州邊城,時不時派出小股部隊騷擾。
貌似是想通過這種襲擾,找到中州軍團的漏洞,這種襲擾南部軍會做,同樣的,中州軍團也是如此。
因此,在第二處戰場,便看到奇怪的一幕,雙方的軍隊,你來我往,各自派出襲擾部隊,沿著雙方防線,不斷越界進攻。
看似氣勢洶洶,但兵力實在太少了,少則百十來人,多則上千人,這種襲擾,看的熱鬨,但對各自軍隊能否取勝,沒有半點作用。
怎麼說,雙方都用十多萬的大軍,就幾百上千的兵力,這都算不上小打小鬨,就跟鬨著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