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祁安的剿匪行動,如同風一般,隨著逃離的土匪頭子嘴裡,傳遍開來。
方圓百裡的土匪,聽到消息,有的立刻不猶豫,當場收拾家底細軟,帶著眾兄弟趕快跑。
而有的,卻很頭鐵,仗著自己手裡有人,又藏在深山老林,憑借地形優勢,即便打不過,他們也能從後山跑路。
絲毫不怵蘇祁安,非得跟三團碰一碰,對於這些人,蘇祁安不慣著,二話不說,直接強攻。
直接上投擲車,一營、二營來個衝鋒,這種猛打猛攻的架勢,不足一刻鐘,就攻破了寨子。
這些大山頭的土匪,哪裡反應過來,就看到一群不要命的兵士,身穿藤甲,朝他們砍殺過來。
幾乎是呈一麵倒的趨勢,如同風卷殘雲,摧枯拉朽的將這群百十來號的土匪,通通砍殺。
有些新兵,渾身是血,手握大刀顫抖著,畢竟是第一次殺人見血,有些緊張是難免的。
身旁幾位老兵上前,拍了拍肩膀,寬慰著,緩解了新兵的情緒。
這就是建立兵士委員會的好處,每個班裡,都是有兩三個資深的老兵,擔任班長、班副,以及班骨乾,帶著六七個新兵。
他們就像一個新兵班的家長,兄弟,無論有什麼話,都可以跟班長,甚至兵士委員會傾訴。
老兵和新兵之間,就像一家人,通過士兵委員會,將他們的感情銜接起來。
隻有戰鬥才能讓新兵迅速成長,剛才還有些緊張的新兵,在經曆了幾次砍殺後,逐漸適應。
他們能夠如此放下心中緊張,全力奮戰,身上的藤甲,也是功不可沒。
本來蘇祁安打算給每個兵士,都配套一副鎧甲,但這裡是交州,不是在京都時候。
在京都,他手中的兵的兵士裝備,都是皇城皇家鐵匠打造的,根本不怕缺材料。
現在來了交州,蘇祁安的擴軍,說直白的,並不符合大涼律法,但他能擴軍成功,仗著就是土城之主的身份,以及交州高度自治的複雜性。
加上蘇祁安來交州,說白了,和自生自滅沒什麼區彆,他做什麼事,都和皇族無關,當然也包括他被追殺,被人對付。
要是好運活下來,是他的本事,要是死了,也是他的宿命,無論結果如何,都和皇室無關。
交州的鐵礦,本就不多,而且大部分掌握朝廷手中,蘇祁安不可能去搶,好在交州竹林多。
他因地製宜,找了一批當地的工匠,和帶過來的鐵匠,依靠當地材料,大規模的建造了藤甲。
藤甲優點很多,輕便、防禦力強,這點,當初在寧州戰場,蘇祁安建造過一批,在戰場上的表現,是深有體
會。
同樣的,藤甲有個致命的缺陷,就是怕火。
當初在寧州建造的那批藤甲,後來就是因為火攻,基本上都報廢了。
所以這次的建造,蘇祁安花了大功夫,和建造的竹匠、鐵匠,開了好幾次會,研製出好幾版的藤甲製作圖。
但效果都不太理想,但蘇祁安並不打算放棄,專門成立了研發部。
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研製更好的兵器裝備,像這次大出風頭的小型投擲車,就是研發部的傑作。
在土城縣中,最重要的部門,也是蘇祁安最看重的,就是這個組建的研發部,不但承擔軍工,還有民用。
比如改進耕種工具,運輸工具等等,投入的資金也是最大的。
蘇祁安來到大涼,深刻的認識到,要想戰勝四方蠻夷,和他們的戰鬥中,就得改進自己兵器裝備的不足。
大涼這個朝代,商業很發達,每年的稅收可以說是富可敵國,也正是因為有這麼多錢,才會養得起超過七十萬的龐大軍隊。
才會割地稱臣納貢,但在武器裝備的更新上,也就是發明上,是極其古板。
那種古板讓人覺得僵硬,固化,說到底一切還是源於高祖皇帝的重文輕武,雖然屯兵七十多萬,但這些兵上下不一,行軍打仗僵硬,隻會被動防禦。
也就是靠著人多,才勉強守住了大涼的地盤,但這種所謂的平衡,不可能一直保持,總有一天,北方大榮的鐵騎,南下是早晚的。
所以,蘇祁安建立研發部,是重中之重,哪怕目前多是失敗產品,但隻要有進步,就有希望。
漸漸的,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蘇祁安無形中融入到了涼人之中,而不是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這個落後的封建朝代,
和這個朝代的人接觸,他發現,無論是涼人,還是當地土著,其實他們都很聰明。
隻是沒人發掘他們的潛力價值,沒有伯樂,這或許就是千裡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的原因吧。
蘇祁安現在更多的心思,從剛開始的領導,到轉移發現可以給他閃光的人才當中。
如李虎、趙大、瘦猴、小妹、孫文、黃文彥、吳用…這些都是蘇祁安發現的人才。
隻要他識人善用,這大涼早晚有他的立足之地。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