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這部電影拿到了國際大獎,可是依然票房不高,為什麼?
因為這類的題材,天然的就有著很大的逆商業屬性。
其實李易倒是沒有過分在意電影票房,但是票房高的話,卻意味著影響力更大,看的人更多。
同時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更多的資本去涉足現實題材電影。
現實題材影片,還有一大難點在於,尺度方麵的問題。
《素媛》能過審,順利上映,其實也是做了許多規避性的工作,首先,電影的背景被李易放到了港島,其次因為導演是他李易,又走了趙光明這條線,所以最終才得以一刀不剪就過了。
可是其他的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卻沒有這麼好的待遇。
因為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很多都是揭露社會現實事件,而這些事情,能被拍成電影,大多都是比較敏感,其中也會涉及到不少社會的黑暗麵。
這樣的電影,很有意義,但是對於普通觀眾而言,觀影體驗卻不會太好。
其實現實題材的電影,反而很多適合改編的社會事件,但是現實題材有個問題就是,如何商業化。
現實題材和文藝電影,其實又是兩回事。
文藝電影,大多數時候,都是在現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許多藝術加工,然後最重要的是導演的個人想法。
而現實題材電影,卻不同,你不能有太多的誇張的藝術加工,否則的話,就會顯得邏輯不通,給人感覺“虛假”!
在《我不是藥神》大獲成功之後,其實就有不少導演開始聚焦現實題材電影,但是結果,卻並沒有獲得理想的成績。
但是這類的電影意義的確很大,有些電影甚至能真的做到改變社會的意義。
慕晴對打拐電影,顯然非常上心。
在李易答應幫她寫劇本之後,她還要做許多準備工作,那就是去繼續走訪那些孩子走失的家庭。
同時,李易也在撰寫劇本。
有些故事,哪怕隻是寫出來,都會讓人難受,壓抑。
這部電影就是如此。
耗費了一個星期多的時間,李易才把整個劇本寫出來。
隻是寫完之後,李易整個人的精神都有些壓抑,雖然他還沒有自己的孩子,無法理解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的心情,但是卻依然還是感到一股子絕望。
很多人覺得,演員會入戲,可是實際上,導演編劇,同樣的也會入戲,隻不過,不同的是,演員入戲的是角色,而導演和編劇入戲的卻是整個故事。
故事是喜劇,那麼自然心情也會變得愉快,可是如果故事是悲劇,是絕望的,那麼同樣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
慕晴還沒有回來,李易一個人走出家門,來到附近的公園在橫椅上坐下。
看著情侶們打情罵俏,看著孩子在前麵跑,後麵或者是爺爺奶奶或者是爸爸媽媽跟著。
就在這個時候,突然有一個小男孩從遠處小跑了過來,他後麵一個鶴發老人跟著,一邊還喊著:“童童,你慢一點。”
小男孩在李易的前麵不遠出停了下來,抬頭看著李易身後的樹上,伸手比了比自己的身高,又轉頭比了比爺爺的身高,突然就有些泄氣的拉聳著小腦袋瓜子。
李易不由地轉頭看去,原來是小家夥的風箏不知道什麼時候掛在了李易身後的樹梢上。
不高不低,但是顯然小家夥和他爺爺都夠不著。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