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為什麼沒有聖人?
因為聖人恒無心。
聖人不會以自己的感情去決定好惡、判斷是非。
張星彩就算是再厲害,也遠沒有達到聖人的境界,因為她從來都是有著自己的喜好厭惡。
有喜好厭惡,就說明會有缺陷,有不足。
早年的經曆,讓張皇後對得來不易的兒子極為疼愛。
可謂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
不想讓太子受到一點點傷害。
麵對皇後屢次想要替太子求娶馮家女,右夫人終於忍不住地戳破張皇後不想去麵對的一個事實。
“論起得子之不易,阿姊可與丞相夫人相比耶?諸葛瞻初見馮氏女時,曾被打了一頓。”
“丞相才智無雙,其子在馮氏女眼中,猶不過爾爾。”
“阿姊打算怎麼教育太子,能讓馮氏女臣服於太子?”
黃月英也算是一代奇女子。
這些年來,諸葛瞻基本都是由她帶著。
但在右夫人眼裡,十四歲的諸葛瞻,卻是已經有些被慣壞了。
此子非生於深宮,但確實是長於婦人之手——丞相夫人中年得子,遠比皇後更甚。
丞相最後的那幾年,一心想要還於舊都,連操勞政務軍務的時間都嫌不夠,自然疏於對諸葛瞻的管教。
長兄諸葛喬,又一直呆在南中,不在府中,同樣沒有辦法代父帶好自己的阿弟。
導致的後果就是,諸葛瞻的心智與處事能力,遠遠沒有匹配上他的年紀和身份。
諸葛瞻來馮府求學也有一段時間了,右夫人也算是熟悉。
在很多時候,右夫人總覺得諸葛瞻太過優柔寡斷,判斷斷不清,久拖不決,可謂迷糊。
正所謂“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
這等性格,放在諸葛瞻身上,最多也就是亡一府。
但若是放在太子身上,那就可能要亡一國。
雖說可亡者,非曰必亡。
但太子將來是要治一國的人主,亡國之患不可不防。
知患而不防,國必亂。
正是基於這個擔心,所以右夫人這才冒著風險,提醒皇後這一點。
而且以阿郎的身份背景——無論是師門還是朝堂——若太子當真不幸被言中,他又怎麼可能放心把女兒嫁入宮裡?
若是換了彆人,太子這個身份,可能還管用。
但在山門子弟後人的眼裡,人家可是真的有資格不用看重太子的身份。
皇後的關注點卻不是這個,但見她微微有些皺眉:
“馮氏女打了諸葛瞻一頓?”
右夫人看到自家阿姊如此,就知道她似乎是沒有把自己想要說的重點聽進去,歎了一口氣:
“阿姊,馮盈好歹是關家虎女所生,又長於馮府那樣的家門,你覺得她能是一般的貴女?”
皇後有些狐疑地看向右夫人:
“可是我怎麼聽說,馮家女素來溫婉,幼知禮儀呢?”
右夫人嗤地一聲笑:
“我家阿郎還巧言令色心狠手辣呢!妨礙他成為大漢梁柱了麼?”
溫婉是給外人看的,那是人家在願意溫婉的情況下——不信你把阿蟲帶到她麵前看看?
知禮儀也沒有錯,但那是人家在願意遵禮儀的情況下——不信你把阿蟲帶到她麵前看看?
“正所謂身懷利器,殺心自起。雙雙年紀漸長,女子禮儀自然是不會缺,但人家又沒說過要放下武藝。”
能講道理就儘量講道理,講不通道理的時候,那就講講物理。
轉進如風,進退自如。
畢竟誰不知道馮府學問深不可測?
正如馮府。
左右夫人一文一武,既能講道理,又能講物理。
所以凶名赫赫的馮鬼王,麵對自家妻妾,從來都是隻講道理——巧言令色,終是有用武之地。
太子若是當真娶了馮氏女,又壓不住人家,到時候人家想講道理就講道理,想講物理就講物理。
就憑皇後對太子的寵溺,要不要管太子夫婦之間的事?
真要管的話,打算怎麼管?
馮府那邊又怎麼看?
皇後聽了右夫人的話,終於沉默了下來。
良久,才說道:
“所以馮明文才說,讓自己的女兒挑選喜歡的人?”
右夫人看到阿姊如此,連忙點頭道:
“若是女子真心喜歡一個人,就算她再怎麼強勢厲害,態度終究是不一樣的。阿姊對此,當是最清楚不過。”
前半句倒還算是有些道理,隻是……
“什麼我最清楚不過?”
皇後登時又惱了,“你幾個意思?”
“好好好,”右夫人嘻笑道,“就如關家虎女,行了吧?”
張皇後瞟了右夫人一眼,卻是不說話了。
也不知是在衡量利弊,還是真聽進去右夫人的提醒。
延熙三年六月,各地開始陸續收夏糧入庫。
蜀地與涼州,這麼多年來,第一次出現了因為耕地減少,導致糧食產量同比下降的情況。
不過產量並沒有降低多少,影響不大。
因為蜀地南部這兩年開始推廣雙季稻,抵消了一部分減產。
但漢家天子憐憫子民多災多難,還是下令減少征收上半年的賦稅。
此舉讓士吏百姓大是讚揚,稱讚阿鬥有明君之風。
特彆是蜀地,不少人家紛紛表示,陛下終是不忘季漢開國之地的鄉親啊!
正好今年可以多賣一些給吳國,你說能不交口稱讚嘛?
隻是由於關中並州等地,經過這三年來的整治,已經開始恢複了民生。
朝廷整體收上來的賦稅,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一些。
相比於季漢的波瀾不大,吳地則是哀嚎一片。
大江以南,大多是種黍和種稻,也有種菽,少有種麥——也就是說,江南之地,夏糧極少。
而無論是黍、稻、還是菽,大多都是始於四月,最早也要收於八月,遲則到十月。
注:在三國時代雙季稻還沒有傳開,所以江南的水稻隻收一季,而中原可以夏收麥秋收黍,這也是古代北方比較發達的原因。)
而現在,從荊州到江東,可以看到成片成片的昔日良田,不是因為旱情沒能及時播種,導致荒廢。
就是強行播下去的莊稼,也因為水分不足,長勢矮小,根本沒有辦法長出實子。
把珍貴的糧種種了下去,最後卻是得到這種結果。
讓不少農人蹲在地頭,看著比往年要矮小一半的莊稼,最後忍不住地抱著頭嚎啕大哭。
鎮守南陽郡的諸葛瑾,知道事態緊急,連忙前往武昌,對荊州牧陸遜建議道:
“荊州糧食欠收,已成事實,今年百姓必然是難以裹腹,還請上大將軍奏請陛下,免收荊州賦稅,並想辦法賑災才是。”
哪知陸遜聞言,卻是長歎一聲:
“子瑜所言,吾又何嘗不知?在此之前,我早就向陛下上書,言明今年荊州情況。”
“隻是陛下一直沒有回應,隻是陛下也難啊,據吾所知,今年大吳無論荊州還是江東,糧食皆是不足。”
“如今莫說是賑災,就是能免收賦稅,那就已經是難得了。”